3. 理清危機思路的意識
企業的有些危機的出現不是因為發現危機沒有及時解決,也不是因為不知道是危機,而是企業自己因為利潤或者其他的原因,自己製造的危機。例如,有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就采取不正當的方式來盲目地降低成本,但是最後給企業帶來的卻是致命的傷害,多年的品牌經營在消費者的心目中一朝盡失。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這個競爭殘酷的時代,一切都是瞬息萬變的,任何企業都不能保證自己在任何時候都立於不敗之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才是高明之舉。當代管理學家已經公認,有效的組織現在已不強調“有反應能力”,而應強調“超前管理”。環境可增強組織的“抗逆”能力,這就要求領導者在日常的員工管理中,注重培養員工的危機意識,發揮員工主動性、創造性。如果企業滿足眼前的一時輝煌,沒有看到潛伏的危機,最後的結果隻能是曇花一現,被市場所拋棄。
變危機為良機
危機是大多數企業領導者所不願意見到的,但是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一直處在“太平盛世”中,一旦危機來臨,領導者要善於居危思進,變危機為良機。
所謂“居危”,就是要看到市場競爭的激烈性和殘酷性,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要識危機、知危機;所謂“思進”,就是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經營膽略,要主動出擊,想方設法變危機為良機,變危機為商機。
具體來講,一是要有與時俱進的意識。要牢固樹立與時俱進的營銷觀、發展觀、管理觀、改革觀,創新思維、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工藝、創新工作方法,調整工作重點,開創新的局麵。二是要有知難而進的勇氣。企業上下一定要發揚敢於吃苦、敢於拚搏和敢於勝利的精神,做好應對和克服各種困難的思想準備,做到越是困難越向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積極的主人翁姿態主動為企業分憂解難,獻計獻策,把蘊藏的智慧和創造力在生產經營中充分地發揮出來。三是要有居危思進的運籌。當前企業麵臨生存的危機,何去何從,主動權應該操持在企業自己手中,最主要的是如何麵對挑戰,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生機。四是要有攜手前進的精神。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講團結、講協作,隻有同心同德、眾誌成城,就沒有邁不過的坎,闖不過的關。
“思進”重在變危機為良機,變危機為商機。企業要善於應對危機,變不利為有利。一是要善於化解危機。任何企業都可能受到不確定危機的影響,企業要在危機發生時將消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積極維護消費者的利益,才能把損失減少到最小。二是要想盡辦法減少市場損失。企業產品出現危機,市場會受到一定衝擊,企業此時要想方設法減少產品市場的流失。三是要借此促進企業產品更新換代。產品出現危機或受禁令限製,說明產品還存在較大的不足,為此,企業要在注重改善產品不足的同時,促進產品更新換代。四是要善於發現和抓住產品危機中的商機。一些產品出現市場危機,其實也為其他產品提供了市場機會。所以,企業要善於發現和抓住這樣的危機和商機。總之,企業麵對危機要永遠積極主動,當環境變得不利時,保持信心、把危機作為學習的機會,就會從中吸取教訓,把壞事變成好事。
1988年4月27日,美國阿波羅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機從檀香山起飛後不久,巨大的爆炸氣浪把前艙頂掀開一個足有6平方米的大洞,使機艙裏的地板變形到後艙看不見前艙。可是駕駛員還是把飛機降落在附近機場,除一名空中小姐在爆炸時被氣浪從艙頂拋出而殉職外,89名乘客全都平安生還。一時世界震驚,眾說紛紜。
在常人看來,這一不幸事故的發生,對波音公司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這嚴重影響了波音公司飛機的聲譽。
然而波音公司卻不這樣看,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沉默,反而一反常態大肆宣傳事故的原因:飛機太舊、金屬疲勞。這架飛機已工作了20年,起落過9萬次,大大超過了保險係數,但還能使乘客全部生還,正說明波音公司的飛機質量之高,值得信賴。
這頗具說服力的宣傳工作使公司不僅沒有因此不幸而陷入困境,反而名聲大振,聲譽更佳,事故後的第一個月就收到訂單達70億美元。
決策當頭,處變不驚,冷靜分析,千方百計尋找突破口,正是波音公司反敗為勝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