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最有效的防禦,是從根本上阻止危機(1)(3 / 3)

危機給領導者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變危機為良機,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深圳某高速球生產企業,以出貨快、出貨量大見長,過去隻重視市場,卻對技術研發重視不夠。在事業蒸蒸日上時,突然遭遇“退貨門”事件,因為產品質量問題,客戶紛紛退貨,導致企業幾乎到了關門的境地。

企業老總看著倉庫裏堆積如山的退貨,心情十分沉重。經過反思,他毅然作出一個重要決定:立即將企業的技術部升級為研發中心,增加研發力量,引進高級技術人才,加大研發投入,攻克技術難關,重樹市場信譽。

這時,正好趕上一年一度的行業大展舉行,他們在參展時細心留意和觀摩同行展出的產品,並花錢在展會上買回國內外幾乎所有競爭對手和同行的產品,展會一結束,便立即組織研發中心全體研發人員晝夜加班,逐個拆機研究其他企業的產品,找出它們各自的優點和缺點。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兼收並蓄,最後他們終於攻克技術難關,一舉推出自己的高端一體化高速球,重新樹立了其在高速球行業的信譽和地位。

當然,並不是每一次危機中企業都能處理得天衣無縫。如果危機非常棘手無法處理或處理失敗,企業必定會蒙受巨大損失,包括經濟損失和聲譽損失。

危機,是危也是機,方法得當還能變成良機。當危機降臨時,一些企業倒下了,一些企業卻成為浴火重生的鳳凰。這些鮮活而又生動的例子,在讓人產生無限感慨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深刻的啟迪和警示。實際上,企業有可能遇到的危機遠遠不止這些,因此值得企業重視。

借助危機使企業再造

事實一再證明,企業領導者如果能把“青蛙之死”引起的危機啟示運用得恰到好處,就會在企業內部產生一種“健康的擔心”和緊迫感,最大限度地發揮“危機驅動”作用,產生巨大的動力,使企業成為那隻警惕的“青蛙”,時刻警覺內外環境的變化,以便在危機到來之前,及時“跳出”。

對於企業領導者來說,危機不是一種意外,而是一種必然,企業的成長正是在不斷地戰勝危機中實現的。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石油危機,由此而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日本的日立公司身陷其中。公司首次出現了嚴重虧損,困難重重。為了扭轉這種頹勢,日本日立公司作出了一項驚人的人事管理決策。

1974年下半年,全公司所屬工廠66%的員工共67.5萬名暫時離廠回家待命,公司發給每個員工原工資的97%~98%作為生活費。

這項決策對日本日立公司來說,是一項人事管理的權宜之計,它雖然節省不了什麼經費開支,但它可以使員工產生一種危機感,產生一種憂患意識。

1975年1月,日本日立公司又將這項決策實施到4 000多名管理幹部頭上,對他們實行了幅度更大的削減工資措施,從而使他們也產生了憂患意識。

同年4月,日立公司又將所錄用的工人上班時間推遲了20天,促使新員工一進入公司便產生了憂患意識,產生一種危機感、緊迫感。這樣做同時也讓其他老員工加深了憂患意識。

日立公司采取了上述一係列管理措施之後,全公司包括新老員工都開始更加奮發地努力工作,都絞盡腦汁為公司的振興出謀劃策。就這樣,在憂患意識的誘發下,全體員工共同努力,公司取得了令人十分滿意的業績。1975年3月,日立公司的結算利潤隻有187億日元,比1974年同期減少了33%。而實施憂患意識管理之後,僅僅過了半年,它的結算利潤便翻了一番,達到了300多億日元。

企業領導者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如果能從改變員工的惰性這個角度入手,適時地製造危機,利用危機去攻擊、刺激員工,並讓員工克服、戰勝危機,對企業的發展來說,不失為一個好事。危機雖然可怕,但卻是讓員工展現自我,挖掘員工潛能的最有效的“武器”。

每個企業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因素影響乃至幹擾企業的正常運營,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企業經營中的風險因素。

麵對風險,有的企業遭到失敗,但有的企業卻把它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動力,讓它激勵員工的士氣,增強他們的義務感和責任感,調動每個員工的積極性,催其奮進,促其創新。難道危機就是這樣的可怕嗎?其實不然,沒有危機才是可怕的,為什麼說沒有危機才是可怕的?因為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則足以讓我們理解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