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管理不等於儒家式管理,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並不是全部。儒、道、墨、法,包括後來的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融入現代化的管理,中華文化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不單單是儒家文化的概念。
中國式管理簡單地說就是合理的管理,所謂合理就是合乎規律。它跟西方管理典型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中國式管理真正倡導以人為本,從組織的打造和管理的結果來看,希望一個組織能像一個人一樣,機動而靈活。西方管理側重於把人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程序化的機器,然後去創造財富。但隨著自由時代的到來,人越來越不適應企業將自己物化成生產工具,而需要更多的自動自發。
和諧管理理念
企業要做到和諧管理,就必然要深刻思索物質與精神矛盾、務實與理想矛盾、經驗與創新矛盾、文化與製度矛盾、效率與公平矛盾這五大矛盾,切實地解決員工物質需求、調整員工心態、順暢溝通的渠道,否則,和諧管理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
企業的文化建設,先要解決物質基礎問題,並由此引發出企業對員工業績的評價、分配機製、激勵機製等問題,隻有解決了這些,才能讓大家踏踏實實與和和氣氣地工作,說到底,企業的文化建設,不能回避價值評價和利益分配問題,這是物質基礎。
高明的企業領導者,要做到和諧管理,必然要處理好企業管理中的五大矛盾。
1.物質與精神矛盾
就中國文化的現實而言,企業需要的是在不回避人的利益驅動條件下,如何有效地激發人的精神驅動,或者是說讓兩者如何配合,更好地發揮人的動力。
2.務實與理想矛盾
企業要務實,要追求利潤,鬆下幸之助說:“不賺錢的企業就是犯罪。”因為不賺錢的企業何談服務社會、何談為員工提供機會?但是追逐利潤的企業,往往會陷入“唯利是圖”的境地。崇高、遠大的理想,這些好像不是企業的追求,但是如果企業細細思考一下,究竟一個企業的成功靠什麼,就會明白理想和遠景對於一個企業的重要作用。
3.經驗與創新矛盾
沒有經驗就不會有創新,但過於依賴經驗又會阻礙創新,所以經驗與創新是企業管理的一對矛盾。真正的成功必須依靠不斷地創新,企業要實現和諧管理,必然需要注意經驗與創新的有機結合,一方麵要注重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但更重要的是,必須要有自己的創新體係,否則不可能擁有持續的競爭力。
4.文化與製度矛盾
企業文化的核心目的是要為企業建立自己的做人做事準則,而製度則是硬性的。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曆史上任何一個強盛的民族,必然是建立在嚴厲的製度上的。一個企業也是這樣,中國企業想要走向世界,必須擁有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沒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企業精神不可能真正地實現國際化。
5.效率與公平矛盾
企業要追求效率,員工更關注公平,這也是一對矛盾。有人說,企業都希望員工是雷鋒,多奉獻,少索取;員工都希望企業是慈善家,多給予,少要求。這兩種觀點顯然都是不對的。所以作為企業領導者,要做的是盡量傾聽員工的心聲,降低這種不滿意和不公平感,否則容易引起員工的消極情緒。
有些企業的文化建設,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線,由領導者提出,希望員工都百分之百的執行,而且在企業日常管理中,忽略了員工的需求和意見,結果導致領導者高高在上、文化浮在表麵的現象。沒有任何企業是完美的,企業關注的是員工的業績,而員工關注的是自己個人價值的提升和個人需求的滿足,所以如果企業隻是關注業績而忽略了員工的需求,那麼員工的情緒就會堆積,這樣的不滿情緒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爆發,那個時候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來撫平,甚至已經嚴重破壞了企業氛圍,弄得兩敗俱傷。所以,要讓企業和諧,就必然要讓大家有說話和提意見的權利,有正常溝通的渠道,否則就無法和諧。
和諧思想可以說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包含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和諧思想有很多精華的地方,提倡和諧,可以增強組織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企業氛圍,但也不要形成企業內部的一團和氣,回避矛盾,這樣反而違背了和諧管理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