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轉個彎子,套出對方的話。
有時,一些話自己直接說出來顯得很難為情,這時,繞彎子,讓對方開口無疑是好辦法。
李某準備借助於好友劉某的路子做筆大生意,在他將一筆巨款交給劉某的第二天,劉某暴病身亡。李某立刻陷入了兩難境地:若開口追款,太刺激劉某的親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麵又難以支撐。
幫忙料理完後事,李某對劉的妻子說:“真沒想到劉哥就這麼突然地走了,我們的合作才開始啊。這樣吧,嫂子,劉哥的那些關係戶你也認識,你就出麵把這筆生意繼續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時候盡管說,吃苦花力氣的事情我不怕。”
看他絲毫沒有追款的意思,還豪氣衝天,義氣感人,劉的妻子很是感動。其實他明知劉妻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幹下去。話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隻能跑腿花力氣,卻不熟悉這些門路;困難不小,還錢又時不我待。
結果呢?劉妻反過來安慰他道:“這次出事讓你生意上受損失了,我也沒法幹下去了,你還是把錢拿回去再找機會吧。”
(4)用商量的口氣。
用商量的口氣把要求辦的事兒說出來不失為一種高明的辦法,如:“能快點把這事兒給辦一下嗎?”
假裝自己沒把握,把請求、建議等表達出來,給對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你可能不願意去,不過我還是想麻煩你去一趟。”
在別人或者向別人提出建議時,如果在話語中表示人家可能不具備有關條件或意願,那就不要強人所難,自己也顯得很有分寸。
(5)采用婉求、誘導法。
美國《紐約日報》總編輯雷特想找一位精明幹練的助理,他把目光瞄準了年輕的約翰·海。當時約翰剛從西班牙首都馬德裏卸任外交官職,正準備回到家鄉利諾伊州從事律師事業。
雷特請他到聯盟俱樂部吃飯。飯後,他提議請約翰·海到報社去玩玩。在這期間,雷特從許多電訊中,找到了一條重要消息。那時恰巧國外新聞的編輯不在,於是他對約翰說:“請坐下來,幫我為明天的報紙寫一段關於這條消息的社論吧。”約翰自然無法拒絕,於是提起筆來就寫。社論寫得很棒,於是雷特請他再幫忙頂缺一星期、一個月,漸漸地幹脆讓他擔任這一職務。約翰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回家鄉做律師的計劃,而留在紐約做新聞記者了。
由此,人們總結出一條求人辦事的規律:央求不如婉求,勸導不如誘導。
(6)變相“要挾”。
一位老師是個非常熱心的教育家。有一天,她到附近的圖書館去,想借一些有關教育的書籍。她詢問圖書館內的管理員:“一個禮拜能否借25冊書?”
圖書館的管理員告訴她:“一個人一次隻能借走兩冊,這是無法通融的。因為要借書的人太多了。”
這個老師聽了這些話後,很激動地說:“我知道,那麼,以後我每周都帶學生來,讓他們每人都借一本。”
原來很頑固的圖書館管理員聽了她的話後,突然改變了態度,取消了原來的規定。
在這件事中,最令人痛快的莫過於,當這位老師提出要讓每一個同學來借書時,圖書館管理員就打破了要遵守規定的規則。圖書館管理員雖然知道應該遵守規定,但他又厭惡繁雜的工作,對工作不熱心,所以才做出上麵的決定。
含糊建議效果更佳
在生活或工作中,並不是什麼時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出於某種特別的考慮,說得含含糊糊一點兒效果反而更好。
糊塗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看不明白弄不清楚,因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另一種則是看得明白弄得清楚,但卻不便於直截了當,這種情況下就要采取一定的糊塗戰術。
清朝的嘉慶皇帝,登位後對前代留下的一些遺留問題進行清理,還準備破格提拔幾位曾為父王作過貢獻卻被奸臣排擠、打擊的官員。但這破格提拔的事在清朝曆代尚無先例,群臣反應不一。嘉慶拿不定主意,便問老臣紀昀。紀昀沉吟良久,說:“陛下,老臣承蒙先帝器重,做官已數十年了。從政,從未有人敢以重金賄賂我;為了撰文著述,也不收厚禮,什麼原因呢?這隻是因為我不謀私、不貪財。但是有一樣例外,若是親友有喪,要求老臣為之點主或作墓誌銘,他們所饋贈的禮金,不論多少厚薄,老臣是從不拒絕的。”
嘉慶聽完紀昀一席話感到莫名其妙,進而想一想,才點頭稱許,於是定下破格提拔這批官員的決心。
其中是何原因,原來紀昀用模糊之法,提出自己讚成皇上應該放下包袱,大膽去做的建議。紀昀的這番話聽起來言不及義,但細究起來裏麵大有文章。既然為官清廉,何以對親友之喪事點主、作銘所得概不拒絕呢?為祖宗推恩無所顧忌之故也。您嘉慶皇帝破格提拔曾為先帝作過突出貢獻的官員,本來也是為祖宗推恩,弘揚先帝的德化,還有什麼顧忌的呢?這不正和我紀昀為別人點主、作銘不推卻饋贈,好讓死者的後人為死者盡孝的道理一樣嗎?嘉慶皇帝聰慧,哪能悟不出紀昀的話中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