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個多年未見麵的老朋友相聚,他們彼此都對此盼望了很久。結果其中一個帶了他熱情開朗的新婚妻子一起來。那位妻子從一開始就獨占了整個談話,滔滔不絕,一個接一個地說著一些自己覺得很好笑、很有趣味的事情。出於禮貌,兩個男人沉默地聽著,偶爾尷尬地彼此對看一眼:當他們分手的時候,那位妻子站在門口的台階上揮舞著手套,興高采烈地說:“再見!”她覺得度過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夜晚,認識了丈夫的朋友,還進行了一次快樂的談話。而兩個男人卻對老朋友分別多年後的情況仍舊一無所知,心裏詛咒著這個開朗得過分的女人,即使她的丈夫也是如此。
對於說話囉嗦的人,心理學專家們為他們羅列出七個典型的特征:
(1)打斷他人的談話或搶接別人的話頭,希望整個談話以“我”為重點。
(2)由於自己注意力分散,一再要求別人重複說過的話題,或自己不記得已經說過的,一再重複。
(3)像傾瀉炮彈一樣連續表達自己的意見,使人覺得過分熱心,以致難以應付。
(4)隨便解釋某種現象,輕率地下斷語,借以表現自己是內行,然後滔滔不絕。
(5)說話不合邏輯,令人難以領會意圖,並輕易地從一個話題跳到另一個話題,有時自己也莫名其妙。
(6)不適當地強調某些與主題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東拉西扯。
(7)覺得自己說的比別人說的要來得更有趣。
“是非隻為多開口”,話說得多,出毛病的機會也就多。大智若愚,聰明的人大都不隨便說話,唯有胸無半點墨的人喜歡大吹大擂。“寧可把嘴閉起來使人懷疑你淺薄,也勝於一開口就使人證實你的淺薄。”這是一句值得每個人牢記的名言。
滔滔不絕,出口成章,是一種“水平”,而善於概括,辭約旨豐,一語中的,同樣是一種“水平”,而且更為難得。
多講“良言”,少說“惡語”
每個人都有所長,亦有所短,要“避免矛盾、穩中求安”,善於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而不要抓住別人的隱私、痛處大做文章。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句誠實、有禮貌的語言,可止息一場不愉快的爭吵;一句粗野汙穢的話,可導致一場軒然大波。“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就是這個道理。有人說言語是思想的衣裳,談吐是行動的羽翼。它可以表現一個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現一個人的粗俗。言談高雅即行動之穩健;說話輕浮即行動之草率。
大家知道,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其實,相聲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語言這種交流工具,巧妙地調動聽者的情緒,讓聽者興奮起來,大聲笑出來,它足以說明善說與不善說的區別,很難想象一個人想什麼就直接說什麼會演好相聲。正如平時,話說得合適,不僅能體現出自身修養的高雅,也能夠讓別人很舒服地接受你的觀點或意見,使人願意接近你,沒有誰喜歡那種經常用惡語傷人的人。
有一個朋友過生日,請親戚朋友吃飯。他特意穿上了以前去香港旅遊時買的一件乳白色的蠶絲襯衫,自我感覺非常好。酒席宴前,他神采奕奕地向大家敬酒。結果一個朋友突然冒出了一句:“哥們兒,這襯衫可過時了啊!什麼年代的東西了?看,上麵什麼啊,疙疙瘩瘩的!”過生日的這個朋友聽了臉色很是不好看,半天都說不出一句話,這時有人趕緊站起來打圓場,對那個不會說話的朋友說:“你這小子外行了吧!這是蠶絲襯衫,價格貴著呢。而且這種襯衫不會有褶皺,不管多少年,照樣跟新的一樣。”飯桌上的其他人也立即應和著,紛紛稱讚主人的襯衫珍貴而漂亮。過生日的朋友舒心地笑了,隻是短短的幾句話使這頓生日宴會又在歡樂的氣氛中繼續進行。
還有一個事例:
有一位業務素質很好的同事,因為與某位上司意見不合,在公司改組過程中,被精減到車間。他很消沉。許多人勸他說:“這樣對你不公平,還是跳槽吧。”在別人慫恿下,他打好辭職報告,準備遞交。但是,有一位老友卻對他說:“世上沒有過不去的坎,我相信你會東山再起的。”這句話對他幫助很大,他覺得隻要自己不放棄,就還會有機會。他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在車間裏仍然好評如初。過了一年,那位上司調走了。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他理所當然地被抽調到公司經營部門。現在,他已是公司的副總經理了。
這位同事的老友用鼓勵的語言化解了他內心的疙瘩,這就提醒我們說話時要多講良言。
張三請了甲、乙、丙、丁四位朋友來吃飯。乙、丙、丁三人如約而至,隻有甲遲到。張三一邊看著表,一邊自言自語地說:“該來的怎麼還不來?”乙聽了很不高興地問:“那麼,我是不該來的啦?”說完就氣哼哼地走了。
張三連連歎氣:“哎,不該走的又走了!”丙覺得張三弦外有音,暗想,既然乙不該走,那麼是自己該走?他也不辭而別。
張三更急了:“我又不是說他!”站在一邊的丁再也忍不住了,暗想:“既然不是說丙,那麼隻能是說我了。”他也悄悄地走了。
一會兒,甲來了,張三唉聲歎氣:“不該走的都走了。”甲聽了暗想,原來是我該走,於是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