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交際口才:會說話讓你左右逢源(2)(3 / 3)

結果來的客人一位沒剩,隻留下了不知所措的張三。

談話中,習慣用禮貌語言,就會給人“良言一句三冬暖”的感覺,使感情頓時親切融洽起來。說話要分場合、要看“人頭”、要有分寸,最關鍵的是要得體。不卑不亢的說話態度,優雅的肢體語言,活潑俏皮的幽默語言……這些都屬於語言的藝術。嫻熟地使用這些語言藝術,你的人生會更成功!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話總是說給別人聽的,至於說得好不好、是否說到心坎上,不僅要看話語是否適當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要看別人能不能理解並且樂於接受。

古人雲:“言為心聲。”話說的好壞,主要取決於說話者的思想水平、文化修養、道德情操,但講究語言藝術也同樣十分重要。同樣一種意思,從不同人嘴裏說出來,效果可能就會不同。

裏根在對農民發表演說時,說了這麼一件軼事來討好他的聽眾:

一位農民要下一塊已幹涸的小河穀。這片荒地覆蓋著石塊,雜草叢生,到處坑坑窪窪,他每天去那裏辛勤耕耘,不斷勞作,最後荒地變成了花園,為此他深感驕傲和幸福。

某個星期日的早晨,他操勞一番後,前去邀請部長先生,問他是否樂意看看他的花園。

“好吧!”那位部長來了,並視察一番。他看到瓜果累累,就說:“呀,上帝肯定為這片土地祝福了!”

他看到玉米豐收,又說:“哎呀!上帝確實為這些玉米祝福過。”接著又說:“天哪!上帝和你在這塊土地上竟取得了這麼大的成績呀!”

這位農民禁不住說:“尊敬的先生,我真希望你能看到上帝獨自管理這片土地時,它是什麼模樣。”

為了迎合選民對政客的不信任思想,裏根幽默地暗示了政府官員們天生愚蠢得難以估量。

他談到了一座虛構的美國城市,該城市決定把交通標記再豎得高一些。

交通標記原有5英尺高,他們要把這些標記高度改為7英尺。聯邦政府人員插手此事,由他們實施這一工程。他們來到了這一城市,把街道平麵下降了2英尺。

對正在訪問的特定地區加以奉承是裏根的一大特色。如總統的一位幽默顧問解釋的那樣:“幽默的主要價值之一,是讓聽眾明白你知道他們是誰,他們住在哪兒。”

裏根在到達俄勒岡州波特蘭時說:“我的幾位辛勤工作的助手們勸我不要離開國會而風塵仆仆地到這裏來。為了讓他們高興,我說:‘好吧!讓我們來擲硬幣,決定是去訪問你們美麗的俄勒岡州,還是留在華盛頓。’你們知道嗎?我不得不連續擲14次才得到使我滿意的結果。”

裏根迎合少數民族的手法就像他迎合不同地區的人民那樣變化多端,富有吸引力。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統的美國人講話時,他說:“每當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時,我總是想起溫暖的廚房,以及更為溫暖的愛。有這麼一家人住在一套稍嫌狹小的公寓房間裏,他們決定遷到鄉下一座大房子裏去。

一位朋友問這家一個12歲的兒子托尼:“喜歡你的新居嗎?”孩子回答說:“我們喜歡,我有了自己的房間。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間。我的姐妹們都有了自己的房間。隻是可憐的媽媽,她還是和爸爸住一個房間。”

裏根總統訪問加拿大,在一座城市發表演說。在演說過程中,有一群舉行反美示威的人不時打斷他的演說,明顯地顯示出反美情緒。裏根是作為客人到加拿大訪問的。作為加拿大的總理,皮埃爾·特魯多對這種無理的舉動感到非常尷尬。麵對這種困境,裏根反而麵帶笑容地對他說:

“這種情況在美國是經常發生的。我想這些人一定是特意從美國來到貴國的,可能他們想使我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良好的談吐可以助人成功,蹩腳的談吐則令人障阻重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的人總是多種多樣,有口若懸河的,有期期艾艾、不知所雲的,有談吐雋永的,有語言幹癟、意興闌珊的,有唇槍舌劍的……人們的口才能力有大小之分,說話的效果也是天差地別的。因此,要想在說話上成為高手,達到“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的境界,就必須要把握其中的奧秘。

有一次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周恩來總理說:“我發現你們中國人走路都喜歡弓著背,而我們美國人走路大都是挺著胸!這是為什麼?”對基辛格這句話首先要做出準確的判斷,是惡意,還是玩笑?不能說這話是十分友善之談,但也沒有明顯的惡意,氣氛和情緒並不是對立的,說的情況基本屬實,話語本身帶著調侃的色彩。所以,回答也要用調侃的口吻,恰如其分。周總理回答說:“這個好理解,我們中國人走上坡路,當然是弓著背的;你們美國人在走下坡路,當然是挺著胸的。”說完,哈哈大笑。周總理的應變確實敏銳,分寸掌握得十分恰當,既有反唇相譏的意味,又帶著半開玩笑的情趣;既不影響談話的友好氣氛,又符合當時說話的場景和說話者的身份,不卑不亢、恰如其分。

古語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說話前,有必要對下列問題仔細地考慮:你要對誰講,將要講什麼,為什麼要講這些內容,怎麼講,有什麼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怎樣處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