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總以為自己擁有了滔滔不絕的言談、倒掛長江的雄辯、口吐蓮花的妙論就是有了良好的口才。其實,並非如此,這僅僅是好口才的一個層麵,或者說是一種表現形式。好口才真正的核心在於自己的心境,跟人交流要懂得用心溝通,這樣,才能避免許許多多的是非從口中冒出!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口是心的大門,守口不嚴,心中機密就會全部泄露;意念是心的腿腳,如果防範不嚴,就會搖擺不定走上邪路。
《隋書·賀若弼傳》記載:賀若弼的父親賀敦,為人武勇忠烈,耿直敢言,在北周擔任金州總管。當時朝中有個大臣,叫宇文護,飛揚跋扈,目空一切。賀敦很看不慣,經常在人麵前指責他的不是。宇文護大為惱火,恨之入骨,於是借機誣陷,將他判了死刑。
賀敦臨刑前,招呼兒子賀若弼上前,告訴他說:“我慘遭橫禍,都是因為禍從口出,說話沒有顧忌的緣故,你不可不牢記這個教訓。”說完,拿起錐子就刺賀若弼的舌頭,直到出血為止,借以告誡他以後說話要小心謹慎。
賀若弼最初還能牢記父親血的教訓,幾次躲過了殺身之禍。後來,他的功勞越來越大,而得到的封賞卻不如別人,他就牢騷不斷,說長道短。最終,因私下與人討論隋煬帝奢侈,在64歲時慘遭殺害。
深廣世故的閻錫山有一句座右銘:“事到萬難需放膽,人非知己莫交心。”我們應該好好思量一下。
說話,通常不是說給自己聽,而是說給別人聽;既然如此,你又怎麼能不去考慮一下別人聽了這些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有些人說話,總是不掩飾自己的情緒,不管什麼場合,也不問對象是誰,不考慮說話會引起什麼後果,心裏有什麼就說什麼,直來直去,想說啥就說啥。結果無意中便得罪了別人。
有這樣一個笑話:某護士剛從醫學院畢業,懷著滿腔熱情到市裏的一家醫院實習。實習的第一天,帶她的醫生讓他到6床通知病人,把病情好好跟病人說一下,告訴他隻剩下6個月的時間了。
護士聽完醫生的話,就拿著6床的病曆到了病房。一進病房她就大聲喊道: “6床的病人做好心理準備啊,你隻剩下6個月的時間了。”病人聽完後一下子承受不住,當場就昏了過去。主治醫生知道後狠狠地教訓了她:“病人因為身體的疾病已經很痛苦了,你怎麼可以這樣直接就告訴他呢?萬一出現什麼後果,你負得起責任嗎? 9床的患者還有二十幾日了,你再去通知一下,要切記,不要大聲說,也不可以直接說出事實”。
這次護士很聽話,麵帶微笑地走進病房,輕輕地來到9床病人麵前,貼近他的耳朵說:“好好猜猜,20天後誰會去見上帝?”
雖然這隻是個笑話,但是這個護士的語言表達方式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在客客氣氣的社交談話中,直話直說是致命傷。別誤解,這不是在鼓勵說謊。這裏講的是一種高深藝術,一種和鬥牛相似的藝術。餐桌談話的高手能夠像鬥牛勇士一樣,揮灑自如地應付、閃避災難。
一個人隻有注意說話時的環境,做到情景相宜,才能取得良好的說話效果,那些不看場合亂說話的人難免要碰釘子。
因此,我們必須牢記“說話莫忘看場合”。因為,心理學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場合環境中,人們對他人的話語有不同的感受、理解,並表現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正因為受特定場合心理的製約,有些話在某些特定環境中說比較好,但在另外的場合中說未必佳;同樣的一句話,在這裏說和在那裏說效果就不一樣,說什麼,怎麼說,一定要顧及說話環境,才能取得良好的說話效果。總之惟有巧妙地利用語境,做到情景相宜,才能攻破人們的心理防線,開啟人們的心靈之門,才能與人心靈相約,使談話得以順利進行,達到自己的勸說目的。
說話不可不分對象
學會見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更有有益於我們人際關係的順暢,以及自身親和力的提高。
世界上有兩種非常偉大的力量,其一是傾聽,其二是表達。有一位哲人說:“上帝給了我們兩個耳朵一張嘴,就是要讓我們既要聽也要說,不能隻注重其一!”事實上的確如此,認真傾聽,交談到位,對方就越願意接近你。所以,我們應該掌握與不同人群的交談技巧。
和年長者交談的技巧
在和老年人交談時應激發並聆聽老者講述關於他自己過去的曆史,從而滿足其懷舊心理。在談話中也可以稱讚和鼓勵年老者的身體、精力和意誌,從而滿足其自信心理。另外應關懷和撫慰年長者的生活起居和感情,從而消解其孤獨心理。許多老人,尤其是鰥夫寡婦,常常有一種孤獨感和寂寞感。晚輩們應當了解年長者的感情需要,倘若老人要找伴侶,晚輩們應當給予理解和支持。應當多和老人談心,溝通思想,不斷增進了解。
當要說服長輩時,隻要你講的有道理,你能拿出足夠的證據使他們相信,他們就會改變主意,轉而接受你的意見。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年長者自己的經曆和言行來說服長者。一般情況下,做父輩的都有自己認為輝煌的過去,他們免不了要以這些為資本對子女進行教育,要他們效法。而作為成年的子女,如果你要幹一番事業但受到長輩的阻撓時,就可以拿長輩的事實作為論據,進行類比,這種方式有很強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