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在所有的機構中——無論大小,吹毛求疵、流言蜚語和抱怨嘲弄永不止息。也許有些人的確因為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或者來自公司極不公正的待遇,但是這些都不能成為無休止抱怨的理由。
人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時,通常會產生種種抱怨情緒,甚至會采取一些消極對抗的行動,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但是,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用一種豁達大度的心態來對待它,就會將這種不公正當成對成功者的一種考驗。容忍和以德報怨是成熟的一種標誌。抱怨毫無意義,至多不過是暫時地發泄,結果什麼也得不到,甚至會失去更多的東西。一個將自己的頭腦裝滿了過去時態的人是無法容納未來的。聰明的做法是停止計較過去,停止對自己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耿耿於懷。
許多公司管理者對這種抱怨都感到十分困擾,一位老板曾經這樣對我說:“許多職員總是在想著自己‘要什麼’;抱怨公司沒有給自己什麼,卻沒有認真反思自己所做的努力和付出夠不夠。”對於管理者來說,牢騷和抱怨最致命的危害是滋生是非,影響公司的凝聚力,造成機構內部彼此猜疑,渙散團隊士氣。但是,至今依然無法找到一種良藥徹底根治這種疾病。
作為某一機構的一員,輕視、誹謗甚至傷害所在機構,就等於傷害你自己。與其毫無意義地抱怨和嘮叨,不如去尋找那些值得欣賞的東西,讚美它,支持它,擁護它,理解它,你會發現結果將大不相同。
嘲弄和抱怨是庸懶、懦弱無能的最好詮釋,它像幽靈一樣到處遊蕩使人不安。如果無法釋放自己的壓抑和煩惱,你不妨到海邊去,在沙灘上將自己的憤怒和不滿寫出來。讓潮水將他們一同卷走,永遠抹去。
避免觸及別人的痛處
無論一個人的出身、地位、權勢、風度多麼傲人,也都有不能別人言及、不能冒犯的角落,這個角落就是人的“逆鱗”。
人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長經曆,都有自己的缺陷、弱點,也許是生理上的,也許是隱藏在內心深處不堪回首的經曆,這些都是他們不願提及的“瘡疤”,是他們在社交場合極力隱藏和回避的問題。被擊中痛處,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尤其是他人身上的缺陷,千萬不能用侮辱性的言語加以攻擊。中國人可以吃悶虧,也可以吃明虧,但就是不能吃“沒有麵子”的虧。無論是什麼人,隻要你觸及了這塊傷疤,他都會采取一定的方法進行反擊。他們都想獲求一種心理上的平衡。
揭竿而起的農民英雄陳勝,就特別忌諱別人提及自己“地主家長工”的出身。他的幾位患難兄弟就因在他麵前無意提起他“莊稼漢”時期的事情,而觸犯了他的“領袖形象”,戳到了他的痛處,招來殺身之禍。
三國中的英雄劉備是個“少須眉”的形象。在古代,胡子和眉毛稀少的男子被人認為是沒有男子漢氣概。劉備剛到西蜀時,曾被劉璋手下胡須茂盛的張裕取笑嘴上沒毛,令他十分惱火。等後來他趕跑了劉璋成為張裕的主子的時候,終於找了個借口,把張裕殺了。由此可見,雖然劉備表現得有些心胸狹窄,但張裕說話尖酸刻薄,討得一時的口頭便宜,不懂維護他人尊嚴才是招來殺身之禍的根源所在。
在封建社會,大興“文字獄”就成為了統治者的一塊“遮羞布”。隻要觸犯了當權者的禁忌,就會丟了自家性命,嚴重的還會招致滅門慘禍。人在吵架時最容易暴露其缺點。無論是挑起事端的一方還是另一方,都是因為看到了對方的缺點並產生了敵意,敵意的表露使雙方關係惡化,進而發生爭吵。爭吵中,雙方在眾人麵前互相揭短,使各自的缺點都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無論對哪一方來說都是不小的損失。
某公司的一個部門裏有兩位職員,工作能力難分伯仲,互為競爭對手,誰會先升任科長是部門內十分關心的話題。但這兩個人競爭意識過於強烈,凡事都要對著幹。快到人事變動時,他們的矛盾已激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好幾次互相指責,揭對方的短。科長及同事們怎麼勸也無濟於事。結果,兩人都沒有被提升,科長的職位被部門其他的同事獲得了。因為他們在爭執中互相揭短,在眾人麵前暴露了各自的缺點,讓領導認為兩人都不夠資格提升。
辦事聰明的人會及早預料到上述結果,不會冒冒失失地挑起爭端,反而會做好表麵文章,讓對方覺得你對他是富有好感,凡事為他著想。《菜根譚》中有句話:“不揭他人之短,不探他人之秘,不思他人之舊過,則可以此養德疏害”。隻要你對他人心存厭惡,再巧妙的方法也不能掩蓋,而假裝出來的友善終有一天會讓你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