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好的親子關係勝過任何教育(3)(1 / 3)

孩子所犯的錯誤,有一些並不是他主觀上的過錯,而是由於客觀生理原因導致。對於孩子的這類錯誤,你不必要求太苛刻,盡量順其自然,這樣在孩子身上存在的看似錯誤的東西,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就會逐漸減輕、消除。

孩子普遍都有強烈的好奇心,桐桐也不例外,而且比一般的孩子更強烈,她不僅好奇,而且還喜歡探究原因。

有一次,我用手機播放歌曲。桐桐側著耳朵,好奇地聽著。過了一會兒,隻聽已經不能滿足桐桐,她走到我麵前要手機。

我以為她隻是想更加清晰地聽歌曲,就把手機遞給了她,並叮囑她要小心,不能摔壞了。交代完我就去做別的事情了。

等到我回來,卻看見桐桐正使勁地用手摳手機,還不停地拿著手機向別處敲打。我急忙上前阻攔住桐桐的破壞行為,質問她說:"你要幹嗎?"

"爸爸,我想看看聲音是從哪裏出來的,裏麵有沒有小人。"桐桐抬頭看著我,一點都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做的後果。

我本來想批評桐桐一頓,但看她一臉懵懂的表情,知道那樣做徒勞無功,有可能還會打擊桐桐的好奇心。於是我蹲下身耐心地給桐桐講了錄音、播放等等程序。

桐桐聽後,雖然還不太懂,但已經不會再拆開手機尋找聲音的源頭了,破壞行為也因此停止。

孩子小時候,對什麼都好奇,有可能因此而產生破壞行為,把一些東西摔破、打壞。孩子正是通過這些行為,來了解各種物品,認識這個世界的。

所以,當你麵對孩子所犯的這類錯誤時,不要對他批評指責,應該給孩子耐心地講解,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滿足,這樣能減少孩子的破壞行為,還可以幫助孩子將來更好地發展。

有些父母,經常抓住孩子丁點兒錯誤,就對孩子大肆批評、痛斥,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會導致孩子做事畏縮,什麼事情都不敢去做。

朋友劉娟就是這樣一個人,特別追求完美。舉一個例子,她家裏打掃得十分幹淨,物品放得是井井有條。劉娟要求女兒雲雲玩耍的時候,不能弄髒衣服;玩了玩具之後,每一件都要放回原處。

如果哪一次孩子沒有達到要求,劉娟就會數落、痛斥孩子,有時候還會沒收玩具。

其他事情也是這樣,劉娟要求孩子很嚴格,不允許女兒犯任何錯誤。這樣時間一長,雲雲想做什麼事情,都會先看媽媽的臉色,若是媽媽高興,才會開口問,才敢去做。更多的時候,則是安安靜靜地坐著,失去了孩子應有的活潑。

這樣看表麵上好像孩子錯誤少了,但事實上,孩子一旦做事,錯誤會更多,挫敗感也會更強,有可能因此還會變得自卑。

成老師心語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所以,對孩子,你不必要求得太完美。孩子正是通過一次次犯錯誤,一次次糾正錯誤,才得到新經驗,學到新知識,習得正確的行為。

所以,你隻有遵循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允許他犯錯誤,才能培養出更具發展潛力的孩子。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隱私

從今天起,別再探究孩子的隱私,而要開始信任、尊重他。也許哪天,你會發現,抽屜上的那把鎖沒有了,而你和孩子心裏的鎖也就打開了。

前不久接到一位媽媽的求助電話,還沒開始說話,就聽到了那邊的抽泣聲。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她的孩子做錯事,惹她生氣,她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了。可是,等她講完,我發現自己的猜測錯了:不是孩子錯了,是這位媽媽做錯事情了。

她的女兒湘君今年讀初二,是班裏的語文課代表。湘君的語文成績在在班上總是第一名,回家之後,經常會以很崇拜的語氣和媽媽說語文老師有多好。

當時,這位媽媽就覺得有些不對勁。因為湘君的語文成績很好,數學成績卻一團糟,莫非……"師生戀"三個字出現在她的腦海中。於是,她按照自己的臆想,在生活中尋找蛛絲馬跡,果真被她找到了。

她所謂的蛛絲馬跡就是湘君的抽屜上鎖了。等湘君去上學後,她撬開了湘君的抽屜,在裏麵發現了一個日記本,但是她沒想到,日記本也是上鎖的。這讓她很生氣,斷定女兒肯定早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