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學孩子都希望得到同伴的認同,希望與同伴保持一致,如果不能與同伴保持一致,孩子就會感到自己遊離在同伴群體之外,哪怕他的言行是正確的。
雖然朋友的妻子因為愛女兒、為女兒的身體健康考慮而那樣做,但這種做法卻傷害了女兒,並沒有考慮到女兒的心理健康。
成老師心語
很多父母都很"無私",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為孩子甘願付出一切,犧牲一切。但這種做法或許並不能換來孩子的理解,也不能真正幫到孩子。
不可否認,這些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父母,真的很偉大,他們真的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僅有愛心是不夠的,愛還要有智慧,明白如何愛才是明智的,才是對孩子成長有益的。
愛孩子也要順應孩子的天性
真正健康的愛要順應孩子的天性,是孩子需要的愛,並且有利於孩子的身心成長。健康的愛是孩子最好的精神營養。
一次,與一位出版社的朋友閑聊,聊起了孩子的教育。
朋友說,他哥哥的兒子一次因為看課外書而忘了寫作業,第二天上學前,因不好意思跟老師解釋,就央求媽媽說:"媽媽,等我到了學校,上課前你給我老師打電話說一下,就說我把作業本忘在了家裏。"
朋友的侄子知道媽媽讚成他廣泛閱讀,且對老師為學生布置太多家庭作業也有意見。他希望媽媽這次能幫他說情,讓他能夠免於被老師批評。
對這個問題,媽媽希望兒子能自己去跟老師解釋清楚,自己找出解決的辦法,她不希望兒子什麼難題都要父母出麵幫助解決。因此,媽媽對兒子說:"你現在已經是個小學生了,雖然我不讚成老師布置很多家庭作業,但也不讚成你一點作業也不寫。"
頓了一下,媽媽又說:
"對於你沒完成作業這個問題,我不能幫你,我認為應由你自己去麵對,你自己想辦法去解決,你自己跟老師解釋清楚。如果你什麼問題都要我幫你解決,你就什麼事情也學不會,什麼問題都不會解決。"
由於沒有完成作業而怕挨老師批評,這對成人來說可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對於剛上學的孩子就是一個難題。
麵對這樣的難題,父母要讓孩子自己想法去解決,因為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理應由他自己去麵對。
在成長中,孩子總會麵臨一些困難。這些困難容易給孩子帶來不快,導致孩子不願意為自己擔責任,而總是依賴父母的幫助。
真正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做法是:父母不代替孩子去解決難題、消除困難,而是鼓勵孩子獨立去麵對難題。因為獨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孩子獨立生存必備的條件。
小晴是住在我們小區裏另一棟樓上的一個十一歲女孩,她特別喜歡吃肯德基,每隔幾天,兜裏有了一點零花錢,她就自己偷偷跑到肯德基店去大吃一頓。
可小晴的媽媽不希望女兒吃太多洋快餐類的垃圾食品,就限製女兒吃肯德基,規定她每月最多隻能吃一次。
但小晴對媽媽的"禁令"不理不睬,時常攢夠了零花錢,就又偷偷跑到肯德基店去吃。後來,媽媽發現了女兒的這一行為,很生氣,就提出:減少給她的零花錢。
好吃的小晴每次走過家門前的肯德基店,都抵不住美食的誘惑。見媽媽不鬆口,她轉而去求助非常疼愛她的姥姥,讓姥姥瞞著媽媽帶她去吃肯德基,或讓姥姥偷偷給她錢。
但小晴並不知道,媽媽早已和姥姥、爸爸商量好,在這件事上不能對小晴妥協。因為小晴的體重已經超標,他們知道,壞習慣、不良的生活方式會對孩子的健康產生很不利的影響。
因而,姥姥也始終拒絕外孫女的要求,並想方設法地研究食譜,努力做出又有營養又可口的飯菜,幫助小晴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有些父母,由於對撫養和教育孩子的方法知之甚少,常常對孩子采取錯誤的教養方式,或僅滿足孩子眼前的需求,而采取某些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做法。
真正對孩子有益的愛和養育,是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的,有利於孩子的人格健全發展的。父母要從孩子長遠的發展考慮,給予孩子健康的愛和教育。
樓下的鄰居強強一天放學後獨自在樓前踢球,不小心將球踢到了一樓住戶的窗玻璃上,玻璃被砸碎了。
強強見周圍沒有別人,就趕緊抱起足球溜回了家。
一直待業在家的強強媽媽見兒子剛踢了一會兒球就回家來,覺得奇怪,往常他都要玩很久,不等媽媽喊他,他是不會回家的。
媽媽問強強:"你今天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遇到什麼事了嗎?"
"沒事,我就是不想踢了。"強強裝作若無其事地回答說。
強強媽媽不愧是火眼金睛,她看出了兒子眼中的不安,就又一次問:"到底怎麼了?你一定有事,告訴媽媽。"
強強見瞞不過媽媽,就告訴了她事情的原委。
最後,強強對媽媽說:"媽媽,你可別告訴我爸爸這件事,要不然他肯定饒不了我,也別告訴一樓那家人他家的玻璃是我砸壞的,否則我就死定了。"
強強媽媽不想幫助兒子隱瞞錯誤,她希望兒子做一個敢擔當的人,希望他能勇敢地麵對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