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我相信,因為我曾親眼看見過一個孩子的不孝順行為。
有一次,朋友蔣亮的妻子生病,他就到社區去請醫生,我剛好此時去拜訪。
蔣亮的妻子在床上躺著,看到我虛弱地說:"蔣亮去請醫生了,一會兒就回,你坐在沙發上等一會兒吧。"
我答應一聲,看到蔣亮的女兒芊芊正在津津有味地打遊戲,我就湊上前觀看。
"芊芊,給媽媽倒杯水。"過了一會兒,臥室裏傳來蔣亮妻子的聲音。芊芊好像沒有聽見一樣,繼續玩。
"芊芊,媽媽讓你給她倒水呢。"我提醒孩子。
"她要喝自己倒,我正忙著呢。"芊芊頭也不抬地說。
聽著麵前女孩冷漠的話語,我不由自主地戰栗了一下。莫說床上躺著的是自己的媽媽,就是一個陌生的病人,要你給她倒杯水,也不應該無動於衷啊。
見芊芊始終沒有行動的意思,我給蔣亮的妻子倒了杯水,送了過去。
老朋友回來後,我抽空對他講起了這件事。他歎了口氣說:"芊芊這孩子,我們白養活了!"
我心裏也有類似的感覺。
中華民族的美德,向來以孝為大。父母生養孩子,十分辛苦,孩子也理應對父母孝順。
可是,現在的社會,由於獨生子女增多,父母都拿孩子當掌上明珠,施予他無盡的愛,卻忽略了給孩子灌輸孝順父母的理念,結果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婪,隻會向父母索要,卻不知道應該對父母付出。
這是孩子和父母共同的悲劇。
我知道教育子女孝順的重要性,所以在桐桐還很小的時候,就曾找來古代二十四孝圖,挨個給女兒講他們的感人事跡。
比如吳猛恣蚊飽血、王祥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朱壽昌棄官尋母……
這些故事中,最令女兒感動的,還是"吳猛恣蚊飽血"這個故事。
吳猛在八歲時,因為家裏沒有蚊帳,擔心父親被蚊子叮咬睡不著覺,就坐到父親床邊,把衣服脫光,吸引蚊子,並且任由它叮咬,不去驅趕。
故事剛講完,桐桐的眼淚就流了下來。她感觸良多地說:"爸爸,對不起,我以前不知道孝順你,以後要向吳猛學習。"
"乖女兒,我相信你。"見女兒聽完故事聯想到自己,我明白講這些故事起到了效果,十分開心。
如果孩子不知道孝順,你直接教他怎麼做,往往會引起他的反感。
孩子喜歡聽故事,用故事的形式,給孩子說明做人應該孝順的道理,以及人們給予孝順的人的高度評價,這樣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
前段時間,聽說母親生病了,我把她從弟弟家接過來照顧。母親天一冷就喘得很厲害,醫生給她開了一個月的中藥,每天熬一包,早晚要喝兩次。
每次我給母親熬好藥,都會親口嚐一下是否燙,感覺剛好時才會端給母親喝。同時,為了減少苦味在嘴裏停留的時間,我還預先在旁邊放上一勺糖,在母親把藥喝完後,就及時遞上去。
桐桐沒事,經常跟在我的身邊,看我做這些事情。
在我的精心伺候下,母親的身體很快康複,她要回弟弟家照顧侄子小林,我就把她送了過去。
這件事過去後,我有一次出差,因為天氣突然轉涼,帶的衣服比較少,結果感冒了。從外地回來,渾身還是緊巴巴的,十分難受。
於是,下班後,我先去學校接了女兒,接著順路去醫院買了一些西藥。
到家後,我倒了杯水,剛吃完藥,就看到桐桐遞過來一勺糖。
我雖然不愛吃糖,西藥也不是很苦,但看到孝順的桐桐,我還是高興地接了過去,把它全部倒進了嘴裏。"真甜!"我發自肺腑地說。嘴裏甜,心裏感覺更甜。女兒開心地笑了。
成老師心語
你給孩子做出孝順的榜樣,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不自覺地習得孝順的行為。
對父母孝順,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為人子女應該盡的義務。你需要盡早給孩子灌輸孝順的理念,幫助他成為一個孝順的人,這樣你心裏寬慰,孩子也會受人讚美。
教孩子懂得感恩
父母要教孩子懂得感恩,因為這樣他就會擁有健康的心理、積極的心態,他也能感激給予、努力回饋,同時也會與別人融洽相處、快樂生活。
前一段時間,我和妻子為了調動女兒勞動的積極性,給桐桐規定做一些家務,可以得到相應的報酬,並寫好貼在了牆上。桐桐為了多存點錢,幹得特別起勁。
有一次,妻子下班後累了,就對桐桐說:"桐桐,給媽媽倒杯水好嗎?"桐桐歡快地跑過去,倒了滿滿一杯水,遞到了媽媽手裏。
然後桐桐轉身跑回自己的房間,很快又跑了出來,來到媽媽身邊。妻子看到女兒如此貼心,十分高興,誇獎桐桐說:"你真是媽媽的好閨女。"
桐桐小聲地"嗯"了一聲之後,有些扭捏地說:"媽媽,我剛才跑過去看牆上,沒有給我規定倒水付多少報酬的標準,你就看著給吧。"
妻子一聽,剛喝到嘴裏的水差點沒有噴出來,她把茶杯重重地放在茶幾上說:"我每天三餐給你做飯,多少錢?每天給你洗衣、洗澡多少錢?每天兩次接送你上下學多少錢?給你花去了多少錢買吃、穿、用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