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別說了,我不要報酬了,以後做別的事情,也不跟你要錢了。"桐桐聽著媽媽的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急忙打斷她說。
見女兒知道錯在了哪裏,妻子沒有再說下去,但她意識到應該教孩子學著感恩了,於是把桐桐拉到身邊說:"孩子,爸爸媽媽這麼辛苦工作,掙錢給你用,雖然不圖你報答什麼,但你應該知道感恩,學著心疼父母,對不對?"
桐桐點了下頭說:"媽媽辛苦了,我再倒杯熱水給你喝。"女兒說完站起身,又給媽媽倒了杯水。妻子這次笑得特別開心。
孩子不懂事,有時候甚至給你倒杯水都要錢。這時候,你不要生氣,用合適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你的辛苦,知道你的勞累,一步步引導孩子,教他懂得感恩。
孩子有了感恩的心,才會知道關心父母,才有可能主動改變先前的不良行為,做出令你高興的舉止。
父母教孩子學著感恩自己,同時還要引導孩子去感恩老師、朋友,以及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學會知恩圖報,這樣孩子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眷顧。
我曾在電視裏看到一個真實故事:
一個患白血病的女孩,住進了醫院,所在小學的師生踴躍地為她捐款治病。
因為治療費用太大,女孩父母的積蓄花光了,所有親戚朋友那兒也都借遍了,社會、學校所捐的錢款也都用光了,再也沒有辦法可想了。
女孩看著父母為自己天天辛苦奔波的背影和日漸消瘦的身體,十分心疼,她不想讓他們再繼續受累,就決定放棄治療。女孩的父母扭不過孩子,隻好同意了她的要求。
從醫院出來,女孩覺得自己必死無疑,但她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回學校去看望一下老師、同學,對他們給自己捐款表示感謝。
女孩要回學校,師生們早就知道,列隊對她表示歡迎,並為她召開了一次全體師生大會,女孩在大會上給老師、同學朗讀自己發自肺腑的感謝信。
因為身體虛弱,又加上舍不得往日朝夕相處的同學,感謝信讀得斷斷續續,女孩還不時地流著眼淚,台下的師生們更是難舍這個知道感恩的小姑娘,放聲哭泣。
這個事件,引起了媒體的關注。許多報刊記者前去采訪,紛紛報道患白血病的女孩知恩圖報的故事,呼籲社會對她進行救助。
很快,社會上就捐款幾十萬,女孩重新住進了醫院,有了生還的希望。
許多患上嚴重疾病的孩子,沒錢救治默默地走向死亡,而這個小女孩,卻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有一個主持人,就這個問題采訪了一個積極參與捐款事件的記者。
記者回答說:"這個女孩之所以能得到廣大社會人士的積極救助,大概是因為她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就是被她回校致謝的行為所感動,才加入呼籲救助這個行列的。"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圖報,是做人的美德,你對他人的幫助抱有感激之情,別人的心理才會平衡,如果需要的話還會再次心甘情願地饋贈。
當然,父母教孩子持有感恩的心,並不是為了這個目的,而是幫助孩子建立起積極的人生觀,使孩子與他人相處得更加融洽,讓孩子生活得更加快樂。
這讓我想起以前的一個鄰居小玲,她生來是個啞巴,但卻比誰都快樂。
因為在小玲小的時候,父母就教她感謝生活,讓她明白雖然自己不能說話,但卻有手有腳,生活能夠自理,應該感謝上天的賜予。
不過,小玲長大懂事後,有一段時間,看到別的孩子都能張嘴說話,而自己卻隻能發出模糊不清的"啊,啊"的聲音,十分自卑,不願意出門,也不想和人交流。
小玲媽媽就帶她出去,讓她看大街上那些缺手少腳之人,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比他們要占優勢。
這樣,小玲不但沒埋怨命運的不公,還感激上天的賜予,活得十分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