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麼可能沒有父母?人怎麼可能從石頭縫裏蹦出來呢?"
"是啊,人是不能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孫悟空無奈地說。
"那麼你家住哪裏?你的父母是誰?"
……
看完之後,我說:"好嘮叨的唐僧啊。"
桐桐指著我們說:"你們倆就是唐僧,會翻來覆去地問問題。"
我和妻子都感覺很詫異,我們自認為很懂教育,不會沒完沒了地就一個話題和孩子嘮叨。於是,我們問桐桐為什麼這麼說。
桐桐說:"媽媽接我從幼兒園裏回家,到家後先檢查我的書包,看我丟什麼了沒有。我要是沒丟,她就說:"不錯,明天繼續保持。"我要是丟了,她就會說:"今天又得記過了。""
妻子想想,她的確這樣做過,可是她還是覺得委屈,那也不能算是嘮叨啊。
桐桐又繼續對我說:"爸爸也喜歡嘮叨,比媽媽還嚴重。"妻子一聽,很感興趣,催桐桐快講。我瞪了妻子一眼,桐桐看見了,笑起來。
笑完後,桐桐說:"爸爸最婆婆媽媽了,他總是把我當小大人,給我講教育,誰的教育對,誰的教育不對,好像我是老師。"
我一聽,很汗顏,可能是職業習慣,看電視,遇到問題,我也會跟桐桐講講;走路,遇到問題,我也會跟桐桐說說,看來,我真是比妻子還嘮叨。
父母總是太著急,希望老早交給孩子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但孩子畢竟稚嫩,對大道理感到厭煩,這些道理,隻會讓他對父母產生不好的印象。
據嘉嘉說,十幾歲的孩子不叫青春期,而叫"捂耳朵時代"。我很奇怪,問她為什麼叫這個怪名字。她說:"很簡單,我們有自己的主見了,可是父母還是會往我們耳朵裏塞東西。"
這個詞形容得好,我不禁笑起來,可是又感覺替父母不平,於是就故意幼稚地和嘉嘉爭論道:"如果父母說得對呢,你們也捂耳朵,那不是錯過了好東西了。"
嘉嘉振振有詞地說:"沒啥東西是不能錯過的,我們又不傻。其實很多大人話,我們說得比他們還好呢。就"好好學習"來說吧,我們能做出幾百個版本,而且各具風格,不會重樣。"
"可你得知道,你們對人生理解得太淺,可能會把這些話都當成空話。大人吃過的鹽比你們小孩吃的飯都多,說的都是掏心窩子的話。"
"得了,叔叔,我一直以為您會不一樣呢,看來您也會說吃鹽吃飯的話。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吃那麼多鹽,那有什麼可驕傲的。吃鹽了,我們自然會知道鹹不鹹了。"
很有道理!
簡單的道理從父母嘴裏說出來,總是無力的。如果想讓孩子接受教訓,不如直接讓生活教育他。
成老師心語
我們無法忍受夏天蒼蠅的"嗡嗡嗡",孩子又如何忍受得了我們的"嗡嗡嗡"呢?持續不斷地教育孩子,總使用教育的口吻和孩子說話,或者同樣的話每天重複不斷地說,都會讓孩子變得厭煩,難以接受。
不在教育時發泄自己的情緒
有些父母會在工作、生活中積累很多不良情緒。這些情緒若不能很好地處理,他們就借著孩子的某個問題,在批評教育孩子時將這些情緒發泄出來,這是非常愚蠢而無能的做法。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個電視紀錄片的片段,裏麵那位母親批評兒子時說的話很有意思。
一對夫妻感情不和,妻子對丈夫充滿怨氣,常埋怨丈夫不顧家,不考慮她的需求和感受。
十五歲的兒子很多方麵與丈夫很相像,說話的口氣、表情、動作,走路的步態,做事的舉止和神態等,都仿佛與父親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
兒子有一次上網時間久了,媽媽很生氣,就批評他,責怪他不該總是上網。可兒子不聽,依然不離開電腦,媽媽就開始無休無止地數落他:
"你這孩子,總這麼不聽話,你真是氣死我了。"
"你跟你爹一個德行,我伺候你們吃喝,伺候你們穿戴,伺候你們的生活,我多辛苦啊,你們哪個理解我?哪個替我做過一件家務活?哪個說過一句體諒和感激我的話?"
"我伺候你們伺候夠了!我咋活得這麼苦啊?我罷工,以後我不做飯、不做家務了,你們爺兒倆愛怎麼就怎麼吧。"
這位媽媽批評兒子說的話顯然嚴重"跑題"了。本來是批評兒子,她卻連帶丈夫也一起數落上了;本來是批評兒子上網,她卻將與上網無關的事及陳年舊賬都翻了出來。
媽媽的每一句話都帶著情緒,帶著強烈的譴責、埋怨和不滿,顯然,她在批評兒子時,更多的是在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這種批評、教育方式除了讓父母的壞情緒傳染給孩子,增加孩子的壞心情之外,往往沒有任何教育效果,反而會降低教育、批評的效果,引起孩子的反感,並可能會惡化親子間的關係。
父母要杜絕這種無效的教育、批評孩子的方式,不要在教育孩子時發泄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