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丈夫因工作不力、業績不好,在單位受到了上司的批評。工作受挫又受到批評的丈夫心裏很窩火,但他不敢頂撞上司。
心情煩悶的丈夫回到家後,就對著全職在家的太太發起了火。
太太沒緣由地遭到丈夫的一頓臭罵,很委屈,但她不敢給正在氣頭上的丈夫繼續"拱火",不願得罪家裏這個"頂梁柱"。
心裏也窩了一肚子火的太太,看到兒子來到自己身邊撒嬌,就狠狠地斥責了他幾句。
弱小的兒子無緣無故地受到媽媽的責罵,很委屈,就對正躺在旁邊的小貓狠狠地踢了一腳。
小貓冷不丁挨了小主人的踢,它無力反抗,就喵喵叫著獨自跑到了陽台上。
上麵這個小故事中父母和孩子的做法就是一種情緒轉移,他們將自己在別處積累起來的消極情緒轉移到了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或物身上。
這樣的情景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常見,有些父母心裏積累了某些不良情緒,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發泄渠道,不能很好地處理這些情緒,就會借助孩子某一個小小的"錯誤"或不足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比如,父母事業受挫或與同事鬧了矛盾,但不便發泄這種不滿和委屈。回家後發現孩子沒及時寫作業,父母就會借此狠狠地批評孩子。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及時寫作業隻是父母不良情緒的一個引子,而孩子不按時寫作業這件小事或許並不能讓父母產生如此強烈的情緒。
這種情緒轉移的做法,最終會傷害孩子,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父母的出氣筒,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在教育孩子時,父母要反思自己是否產生了情緒轉移,盡量避免這種做法。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不良情緒,做父母的同樣如此。我認為,在教育孩子前,在要對孩子發火前,父母應冷靜地思考幾分鍾,平靜一下自己的情緒,不要將自己身上與孩子無關的情緒轉移到他身上。
有一次,桐桐要求我給她講故事。當時,我正為一部自己很滿意的書遲遲沒有出版而焦頭爛額,心情有些煩躁。
桐桐來打擾,我更心煩,就訓斥了她幾句,桐桐有些失落地離開了我。
發現了桐桐不快的表情,我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桐桐當時並沒有做得很過分,她第一次要求我給她講故事,我沒有答應,她又撒嬌提出第二次要求,並沒有胡攪蠻纏。
這要是在平時,根本不會使我生氣,隻是那天我在出書難題上的火氣一並撒到了桐桐身上,想來很是愧疚,覺得自己深深地傷害了女兒。
想到這裏,我真誠地對桐桐道歉說:"桐桐,對不起,剛才爸爸心情不好,不該對你發火,你不高興了吧?來,爸爸給你講個故事,好嗎?"
這次事件後,我得到了一個教訓,那就是,每當自己想對孩子發火時,我要先問自己幾個問題:孩子眼前的"問題"值得我發火嗎?我的情緒糟糕,是孩子的責任嗎?
而且,在每次對桐桐進行教育之前,我都努力做到先平靜自己的情緒,努力先處理好自己的某些情緒,做到在心情平和的狀態下對她進行教育。
成老師心語
因為與孩子有很緊密的情感連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很容易帶有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在教育、批評孩子時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這是需要避免的問題。
不在教育孩子時發泄自己的情緒,要求父母提高自己的情緒控製能力,教育孩子前先冷靜自己,先處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緒,盡量在心情平和的時候教育、批評孩子,盡量不要在情緒煩躁、憤怒、委屈的情況下教育孩子。
不以成人的標準評判孩子
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要求父母不能以成人的標準評判孩子的言行,而要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做法。
幾年前,桐桐剛開始學畫,一次,她先畫了兩條不相交的、彎彎曲曲的線條,然後在線條的外邊點了幾個點。接著,她像完成一項大工程似的,興高采烈地拿著畫要我和妻子看。
"爸爸,媽媽,你們看,我畫了一個大大的香蕉。"那段時間,桐桐很喜歡吃香蕉,還常說要自己種香蕉、畫香蕉。
桐桐嘴角帶著笑,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們,像是等待著我們給她這幅畫一個嘉獎。
我拿起桐桐的畫,說實話,我怎麼看都不像香蕉,若說是一條寬窄不一、邊上長著幾朵小花或小草的小河,倒還能沾點邊。
我沒有說話,心裏思考著該怎樣評價桐桐的這幅畫。
在旁邊看雜誌的妻子也湊過來,拿過桐桐的畫看了看,她問桐桐:"桐桐,你這是畫的什麼啊?"
桐桐用兩隻胳膊比劃著,歪著腦袋,回答說:"我畫的是一個大香蕉啊!"
"香蕉?這怎麼能是香蕉呢?這可一點兒都不像香蕉啊。"妻子說。
"就是香蕉,就是香蕉。"自己的畫被媽媽否定,桐桐急忙為自己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