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這些教子誤區一定要避免(2)(3 / 3)

"這根本就不是香蕉嘛,香蕉可不是這麼畫的,香蕉得這麼畫,來,媽媽教你畫香蕉。"妻子拿起了桐桐手中的筆,準備教她畫香蕉。

這下,桐桐急了,她從媽媽手中奪過畫筆,有些焦急地說:"我畫的就是香蕉。"

見此情景,我忽然明白了什麼,孩子的想象世界是豐富的,孩子的畫也常常讓成年人"摸不著頭腦",在成年人眼裏,孩子簡直就是在"胡抹亂畫"。

但就是這樣的"胡抹亂畫",孩子總能將毫不相幹的幾根線條組合成"有名有姓"的某種事物,隻是成年人怎麼看都覺得畫得"不像"孩子說的那個東西。

這是我們成年人常犯的錯誤,我們總以自己的標準評價孩子的作品,比如繪畫、寫字、作文、手工,以成人的標準尋找孩子的作品中的不足。

這樣,難免會抹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想到這裏,我用眼神製止了妻子,然後,我笑著對桐桐說:"桐桐畫的是香蕉啊,桐桐畫的香蕉真特別,爸爸還從來沒見過呢,來,你跟爸爸說,哪兒是香蕉的頭和尾巴?"

聽了我的話,桐桐開始繪聲繪色地給我講起了她畫的"香蕉"。

與孩子做出的作品一樣,對孩子做的某些事情,很多父母也常常以成人的標準和要求來衡量。

一位朋友曾給我講過一件事,他五歲的兒子用一台價值三百多元的遊戲機跟另一個小朋友換了幾張價值不足二十元的奧特曼卡片。

兒子如此交換的理由是,他喜歡那個小朋友的奧特曼卡片,而那個小朋友也喜歡他的遊戲機,於是兩個人就交換了。

從朋友的角度來說,兒子的這次交換"虧大了",這兩樣東西的價格相差二百多元呢,那台遊戲機可是他出訪日本時買回來的,很珍貴。他有點想不明白,兒子怎麼這麼傻呢?

他和妻子輪番教育兒子說:"你怎麼能把那台遊戲機跟小朋友換了呢?你要知道那台遊戲機花了爸爸很多錢呢,你去跟小朋友換過來吧。"

可兒子死活不聽父母的勸,不願意與小朋友將遊戲機交換回來,他似乎覺得這種交換很"值得",這可氣壞了朋友夫妻倆。

在幼兒中間,這種不平等的交換也有很多,在孩子眼裏,物品的價值不是以錢的多少來決定的,而是以自己對物品的喜歡或需要程度來決定的。

成人以自己對價值的判斷來評判孩子的行為,顯然是誤解了孩子,父母大可不必為此類事情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

一個周末,我回老家,妹妹和她的兒子端端正在我家。端端不到四歲,上幼兒園中班。

那一天,端端在媽媽的陪伴下做老師留的算術作業,在他那本算術教材上,是一些動手剪紙、排數、數數、連數之類的寓教於樂的作業。

我母親看了看外孫的作業,笑著說:"這作業還挺好玩的,來,端端,姥姥也陪著你做作業。"說著,母親搬來一張凳子,坐在了端端的旁邊。

作業有一道題目是:將上麵被圈起來的不同個數的圖案(如三個小三角形,四個小正方形,五個小圓形等,這幾個相同的圖案都被圈在一個大圓圈裏)剪下來,然後貼到書上當前頁下邊相同的數字旁。

這是一道訓練幼兒數數的題目。

端端很認真地開始剪圖案,由於他的小手還不太靈活,第一個圖案他剪了好幾分鍾。剛剛剪下一個有四個小梯形的圖案,他就放下剪刀,站了起來,跑到廚房裏去東看看西看看。

"回來回來,你還沒貼好呢。"妹妹一邊對端端喊道,一邊起身追了過去。

端端在廚房裏"遊蕩"了一會兒,返了回來,接著,他拿起剛才剪下的那個有四個梯形的圖案,認真地數了數圖形的個數,然後慢悠悠地貼在了數字"4"的旁邊。

這樣接著貼了另外一個圖案後,端端又站了起來,跑到沙發邊,拿起沙發上的一張廣告紙來看。

"你怎麼又跑了啊?去做作業啊。"妹妹嗔怪兒子說,跑過去要將兒子拉回來。

母親也批評外孫說:"這孩子!你專心一點啊,來做作業,你看,這多好玩的作業啊。"

相信,麵對小外甥這樣的舉動,可能很多父母會評價為孩子"坐不住"、"不專心"。

事實上,幼兒的注意力很容易轉移,他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不容易長時間從事一項比較抽象的、枯燥的活動,這個時候,孩子"坐不住"、"不專心"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上所述,孩子"坐不住"、"不專心"的表現其實是嬰幼兒的正常表現,如果成人以"不專心"的否定語言來評判孩子,實在是冤枉了孩子。

成老師心語

在麵對孩子的行為時,很多父母不容易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局限,他們不習慣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而總是從自己的標準和角度去評判孩子的行為,這種做法是需要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