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愛孩子,父母就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從孩子的標準評判孩子的行為。為此,父母要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束縛,真正去了解孩子,了解每個年齡段孩子的不同特點,用心去感受孩子的世界。
不要過分保護孩子
保護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但如果是過分的保護,就成了溺愛,這反而會成為對孩子的傷害,會讓孩子得不到必要的鍛煉和成長。
有一天,我一個人在小區廣場上一邊散步,一邊思考問題,這時,我看到了一個剛學會走路的男孩子,他在不停地四處走動。
看得出,男孩很想無拘無束地到處走動,但一旁看護他的奶奶卻總是死死抓住孫子的胳膊,緊緊地跟著他,生怕他摔跤、受傷。
男孩使勁地掙脫了奶奶的手,一轉眼就又跑開了。
體態有些臃腫的奶奶不停地追趕著孫子,她一邊追趕,一邊大喊著:"小心,乖乖,別摔著,慢點跑。"
不一會兒,男孩果然摔倒了,可他絲毫不在乎,自己爬起來,繼續到處跑。
奶奶追上了孫子,又一次抓住他的胳膊,不敢再鬆開。
男孩受到了束縛,開始大叫,他要擺脫奶奶的控製,不斷地掄胳膊、踢腿。
"這死孩子,怎麼亂跑呢?不能再跑了,剛才摔倒了吧?疼不疼啊?"奶奶不住地責怪著小孫子,仍舊死死抓住他的胳膊,任他亂打、亂踢。
這樣的情景是不是很常見?孩子剛學走路,很喜歡到處走動,但他走路技巧還不那麼熟練,搖搖晃晃,不時會摔倒、碰傷,這常常讓家長擔心,所以總限製孩子"亂走"、"亂跑"。
這就是一種對孩子的過分保護,這種過分保護會嚴重阻礙孩子身心各方麵能力的發展,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父母不要擔心孩子摔跤,要拒絕過分保護,孩子在經曆過摔跤後才能走得更穩健。
我的一個表弟,他有一個五歲的兒子嘟嘟,這個孩子是全家人的寶貝,全家人都對他百般疼愛。
有一次,嘟嘟有點感冒,隻不過是普通的小感冒,有點咳嗽而已。但就是這點小毛病,卻讓全家上下"興師動眾"。
得知在幼兒園的兒子生病了,嘟嘟的爸爸和媽媽都急忙從單位請了假,雙雙帶著兒子去醫院看病。
醫生給嘟嘟開了治療咳嗽的口服藥,但媽媽擔心療效低,要求醫生給他輸液。
輸完液回到家,嘟嘟的爺爺奶奶也來了。媽媽不住地問兒子哪裏不舒服,想吃什麼,想喝什麼,爸爸則急忙到網上去查詢治療咳嗽和感冒的食療偏方等。
嘟嘟要在客廳裏玩玩具,奶奶不讓,非要孫子躺到床上去,而她將孫子喜歡的幾個玩具一一擺到了床上,陪孫子一起玩。
不一會兒,嘟嘟要求看《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動畫片,爺爺急忙把下載有這個動畫片的電子播放器拿來,雙手給孫子舉著,讓躺在床上的孫子看。
嘟嘟的爸爸在網上查到了蘿卜蜂蜜水可以治療咳嗽,且家裏有現成的材料,嘟嘟的媽媽聽說後,急忙照方抓藥,去熬蘿卜蜂蜜水。
就在嘟嘟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在旁陪護著他時,還沒退休的姥爺聽說外孫生病,也從單位請了假,和姥姥一起趕來了。姥姥還給外孫買來梨子、貝母,要給他熬水喝,說是止咳的。
對孩子過分保護,容易讓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變得嬌弱。父母要放棄對孩子過多的保護,讓孩子承受一些苦痛,經曆一些挫折和風雨,反而會讓孩子的身心變得更強大。
在一次家庭聚會上,有兩個朋友帶了孩子去,其中一個是叫可可的十二歲男孩,另一個是叫菁菁的六歲女孩。那次聚會是可可的爸爸請客。
席間,有一個朋友要吸煙,可可的爸爸取過眼前桌上的打火機,吩咐自己的兒子說:"可可,去幫叔叔點煙。"
可可猶猶豫豫,似乎有什麼顧慮。遲疑了一會兒,他支支吾吾地說:"我……我……我不敢用打火機。"
"都是個男子漢了,還不敢用打火機?真是笨。"可可爸爸無奈地說。
這個時候,菁菁快速跑到可可爸爸跟前,搶過打火機,說:"我來,我幫叔叔點煙。"說完,她拿過打火機,很熟練地將火打著,將那個朋友的煙點好。
可可的表現讓我深思。
聽可可爸爸說,為了保護兒子的安全,可可的媽媽製訂了種種限製措施,不讓兒子動刀、玩火,不讓他單獨擺弄各種電器,不讓他爬樹,不讓他下水……
為了這一點,可可的爸爸和媽媽沒少鬧矛盾。他說:"我這老婆啊,太小題大做,你教孩子怎麼用這些有危險的物品,教他注意安全不就是了嗎?唉,也怪我,工作太忙,根本沒時間教育兒子。"
也正是媽媽的過度保護,才讓已經十二歲的可可,連打火機都不會用。
正如可可爸爸說的,麵對有危險的事物或事情,父母正確的做法,不是將這些危險和傷害完全屏蔽掉,不是過分保護孩子,而是應該設法讓孩子通過親身實踐學習如何去避免危險,學會如何保護自己。
成老師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