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普裏高津幼時的“理想”並不是化學家,而是鋼琴家。然而這也正是曾就讀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母親朱麗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安排。
1921年,普裏高津一家剛移居到一片混亂的德國時,母親為了使孩子們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決定教他們學習音樂。盡管音樂世界是美妙的,但一首曲子上百遍的練習對於生性好動的普裏高津來說還是非常枯燥的,因此他常常在家裏搞一些惡作劇。
對於普裏高津的這一天性,母親頭痛不已。她嚴肅地對他說:“在幾個孩子中,最有音樂天賦的就是你,而且你現在也是表現最好的。但是,你喜歡音樂嗎?想過要成為一個傑出的鋼琴家嗎?”普裏高津聽完母親的教導,低下了頭。母親告誡他:“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專心致誌,彈鋼琴尤其如此。”由此,母親便在嚴格的教育下使他專心於學習鋼琴,這不僅使他免受了混亂生活的幹擾,還使他獲得了良好的修養。
1929年,舉家遷往布魯塞爾後,普裏高津進入了雅典中學學習。這是一個以嚴格的古典課程著稱的學校,與浪漫的音樂世界毫不相同。在這裏他的興趣反而變得廣泛起來,他喜歡上了考古學、文學和哲學,眼界開闊了很多。母親看到他在其他方麵都有突出的才幹,就任其自由發展。
由於對化學特別感興趣,普裏高津終於有一天來到母親房中,說出了自己想成為化學家的理想。母親微笑著說:“小時候讓你學習音樂是為了使你擺脫外界環境的幹擾,培養你的情操,教你學會做事一定要專心。至於你長大選擇什麼目標,希望你自己把握,如今你已經作了決定。媽媽很高興,尊重並支持你。”
成功者和失敗者在人生中最主要的差別就是:成功者始終都在用一種最積極的態度去學習,以最樂觀的態度去思考,用思考和學習的經驗去控製和支配自己的人生。而失敗者則相反,他們並不把過去的失敗作為一個學習的過程,而是消極地怨天尤人、不思進取。因此,不善於學習的人是不會成為成功者的。
培養學習的習慣,特別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學習習慣,對每個人一生的發展和提高;對在事業、家庭、社會活動等各方麵獲得成功都具有重大意義。德格說:“唯一的競爭優勢,是具備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的能力。”
一個人隻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不斷地重塑自我,才能最終不斷地塑造及培養成功的各個習慣,幫助每個人從個人的成功走向公眾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