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3~4歲:寶寶不斷在成長,教育要跟上腳步(3)(3 / 3)

“不是,是我用我的小汽車換的。”聽到這裏,強強媽問強強:“這張卡片是不是那個小朋友最珍貴的東西啊?”強強驕傲地點了點頭,說:“是,我的小汽車也是我最珍貴的東西。”

有趣的是,沒過多久,強強的小汽車跟別人交換來、交換去,又回到他的手裏,而強強也一樣的興奮和滿足。

就這樣,強強頻繁地交換著物品。一段時間裏,在他的小書包裏總會塞滿或大或小、或好或壞、或便宜或昂貴的玩具或是食物。可是,強強又很少能帶點像樣的東西回家,書包常常是空空的,或是帶一些不值錢的東西,像廢報紙、壞了的玩具之類的。

交換的次數多了,強強媽也習慣了強強的這種做法,有時候還會主動問他:“強強,今天,你有什麼收獲啊?”強強也總會幹脆地答道:“我換了××。”事實上,每次交換的東西不是分享著吃了,就是送人了。

半年後的一天,強強突然堅定地對媽媽說:“媽媽,我以後帶的東西再也不跟琴琴交換了。”

強強媽好奇地問:“為什麼呢?”

“琴琴拿了我的文具盒說第二天給我帶機器貓,可是到現在都沒帶來。”

強強沮喪地回答。

不少父母會用成人的價值觀來衡量這種所謂的交換是否值得,不過,當寶寶出現交換這種行為時,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強硬幹涉,也不應該無端責罵,而是要學會放手,讓寶寶自由地在自己的世界中去經曆與他人的交往,體會其中的喜樂憂傷。

但是,很多時候,令我們成人感到有趣而又質疑的是,寶寶之間的交換往往是一種“不等價交換”,一個電子玩具換來的是一本破舊的圖畫書,一個做工精美的布娃娃換來的卻是一塊滿是汙漬的橡皮泥。遺憾的是,這種時候,不少父母往往會用這樣的活來評價寶寶的行為:“你呀,真是個沒頭腦的寶寶。”

當成人以一顆功利的心,以金錢的標準來看待寶寶的行為時,卻忽略了最為重要的一點,在寶寶的眼裏,是沒有金錢概念的,然而他們卻一樣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就像故事中強強換來的漂亮卡片,因為在兩個寶寶的眼裏,他們所換來的物品都是對方最珍貴的東西。因此,當父母麵對寶寶的這種表現時,大可不必緊張或是顧慮寶寶會“吃虧”,因為在這一交換行為的背後,寶寶內心所產生的成就感會使他們內心中的自我變得更加強大,而這種自我認識絕對不是什麼價值連城的物品就能換來的。

對於寶寶而言,這種交換的經曆不僅僅是一種遊戲或是一係列毫無目的的活動,而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做的一項“工作”,走好這一步,才能更好地為他們下一次的交往及交換積累力量和經驗。當然,也不排除有些父母會有這樣的想法:寶寶與他人進行食物、玩具等物件的交換,目的無非是建立友誼,我們提前教他們一些交友技巧不就可以省去這麼多麻煩了嗎?其實,表麵這種想法略有道理,但是我們忘記了,寶寶通過交換的方式來交朋友是他們人際關係意識自然發展的一種表現,父母刻意為之,甚至是肆意幹涉隻會擾亂寶寶自然成長的規律,順其自然反倒更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

遭受欺負,先讓寶寶自己解決

寶寶之間鬧別扭、爭吵乃至打架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尤其是現代家庭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寶寶隻要受了一點點委屈,父母就會心疼不已。為了寶寶不再吃虧,不少父母往往會這麼教育寶寶:“別人欺負你,你就欺負他,如果你軟弱了,隻會更被人欺負。”其實,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處理不好寶寶與其他小夥伴的關係,而很容易使他們對人際關係變得更加恐懼,同時,這對寶寶自我意識的發展也非常不利。

一個周末的下午,幾個三四歲的小朋友正在一個廣場上玩。突然,一陣哭聲傳來。童童媽在一旁和其他小朋友的父母聊天,聽到寶寶的哭聲後,快步走到一群小朋友中間,原來是童童的玩具被另一個小朋友給搶走了。

看到自己的寶寶被人欺負,童童媽當時很生氣,大聲斥責寶寶:“你怎麼那麼笨,你不會把它搶過來嗎?”

見媽媽在一旁撐腰,童童的膽子也大了許多,趁那個小朋友不注意,一把將玩具從他的手中奪了回來,然後緊緊地抱在懷裏。

可是,天性膽小脆弱的童童依舊是哭哭啼啼的,於是,童童媽牽著她的手走到一邊,態度嚴肅地對她說:“記住,童童,以後誰要是再敢欺負你,你就要勇敢地去反抗,不要像今天這樣懦弱,要不然,等你長大了還是要被別人欺負的。”

聽媽媽這麼一說,童童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就自己一個人玩去了,而剛才一起玩耍的幾個小朋友竟然沒有一個再過來找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