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拚圖案
目的:培養寶寶的推理和組合方麵的能力。
玩法:對已經能夠認識幾何形塊的寶寶,大人先取出形塊,拚成一定的圖案,如門樓,然後讓寶寶從積木盒中取出同樣形塊,拚成同樣的圖案,促進寶寶對幾何圖形的認知能力,增加其對建構的興趣,在拚拚搭搭的過程中進一步促進了手-眼-腦的協調能力。
言語能力訓練
(1)看圖學講話
目的:學會用形容詞,使句子延長。
玩法:用故事書上的彩圖等內容讓寶寶分別敘述每一件事物,如先讓寶寶形容書中的角色,“是誰”、“是個小男孩”、“他幹什麼”、“吃蘋果”、“什麼樣的蘋果”、“是個又大又紅的蘋果”、“什麼味道的”、“又酸又甜的”、“香不香”、“蘋果很香”,把這些分開的小段連起來成為“小男孩在吃一個又酸又甜又香的大紅蘋果”,讓寶寶跟著說幾遍然後自己說出。用同樣的方法敘述圖中的事物,注意形容物品的大小、多少、顏色、部位、裏麵有什麼、外麵又有什麼,引導寶寶一麵觀察一麵說出形容的詞彙,使語言逐漸豐富。
意義:2歲之後的寶寶語言詞彙增加很快,看圖講話是促進寶寶詞彙豐富的快捷和方便的方法。
(2)反義詞對答
目的:學會多種反義詞,對詞義理解更深入。
玩法:首先練習看圖對應反義詞,然後練習完全不看圖,口頭對答反義詞。再進一步學習不能用圖表達的反義詞,如好和壞、善與惡、真與假、香與臭、輸與贏等。用日常生活中常出現事物正反麵的詞彙,讓寶寶試答出其正麵或反麵詞彙,漸漸積累更多的詞義和其反義詞。
意義:可以培養寶寶分辨能力,認識事物的正反兩麵,再學會它的轉化。例如繩子1寸與1尺之比,1尺是長的;如果再同2尺長的比較,1尺的是短的,2尺的才是長的。使寶寶懂得反義詞是比較而得出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3)為故事結尾
目的:鍛煉想象力,促進語言敘述能力。
玩法:先在寶寶聽熟的故事中設下“如果”。例如龜兔賽跑故事中,“如果兔子中途不睡覺會怎樣?”讓寶寶自己講下去。或者在講新的故事時講到一半把書合上讓寶寶想象,自己把故事講完。
鼓勵寶寶背誦故事,寶寶往往邊聽邊背誦,先會背誦故事,然後才學會用自己的話講出來。
意義:經常聽故事為故事結尾,就慢慢學會自編故事,按順序發展過程講出來,培養良好的語言能力,為日後的寫作能力打基礎。
認知能力訓練
(1)擺上或添上圖中的身體部位
目的:確認身體器官的名稱和位置,正確擺放和用筆添上圖中所缺少的部位。
玩法:在大人畫好的大圓臉輪廓的適當部位擺放五官。熟練之後學習用筆在已畫好大部分的圖中添加所缺少的若幹部分。
注意:讓寶寶一麵擺放一麵說出器官的名稱。在用筆添上部位時,大人不必提示部位名稱和位置,完全由寶寶自己添上,大人隻需要記錄所畫的日期。平時可同寶寶一起在鏡前做指摸部位的遊戲,到3歲3個月時再讓寶寶添上缺少的部位,比較3個月的進步。
意義:寶寶能添上最熟悉的部位,3個月後可增加1~2處。
(2)記電話號碼
目的:記住家庭電話號、父母單位或呼機號、奶奶家或姥姥家電話號,鍛煉無意義的機械記憶能力。
玩法:同寶寶一起先撥通奶奶家的電話,讓寶寶同奶奶講1~2句話,然後把電話掛上。這種實際的演習能引起寶寶背誦電話號碼的興趣,於是先教他背誦4位的區號,再背誦後4位分號。當寶寶背熟之後允許他再向奶奶家自己撥號打一次電話。練習過後,讓他背誦自己家中的電話和父母單位電話或父母的呼機號,使寶寶學會記住不同組合的8位數。
注意:告誡寶寶隻能在有事時才打電話,不要用家中的電話當玩具。平時把電話放在寶寶不易於夠著的地方。
意義:寶寶記住親人的電話和呼機號碼後,一旦有急事或者走失時可以用電話呼喚大人幫助。
3.走迷宮
目的:逐漸培養寶寶的觀察、判斷、預測和思考能力。
玩法:讓寶寶看迷宮圖數秒鍾,並告訴寶寶說:“小雞要到小鴨子家裏去玩,你看如何走,才能避開狐狸,不致被吃掉?”父母可先握著小兒手指指出路線,多試幾次,找出最佳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