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4~5歲:你的寶寶已長大,教養來點兒成人化(2)(3 / 3)

當然,父母給予寶寶自由的時候,也並非對寶寶的行為不聞不問,而是應該適時地給予必要的指導,就如強強媽媽一樣,給予寶寶必要的讚賞、給予寶寶手把手的教導、給予寶寶最恰當的教育材料,或許當我們父母做足這些“功課”的時候,也就不會再問這樣一些問題了,“我的寶寶沒有繪畫天賦,如何幫助他?”“我的寶寶最近對繪畫很感興趣,如何培養他?”“我們不懂繪畫,怎麼幫助他呢?”……

3.出生和性別的敏感期:我是從哪來的

在出生的敏感期,寶寶會對人的由來產生極其濃厚的興趣,然而,很多時候,他們的追問總會讓年輕的父母陷入尷尬、頭痛的局麵,但是,這些問題卻決定著寶寶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因為這個人類最古老的哲學問題——“我從哪裏來?”也是寶寶安全感的最終來源。這麼看來,如果你的寶寶到了這個敏感期,我們成人的回答千萬不能有一絲的馬虎,而是要學會以坦然的態度來麵對,以積極的方式來應對,做到這些,才能更好地幫助寶寶度過這一敏感期。而事實上,這麼做對寶寶明白生命的意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此外,幾乎與出生的敏感期同時,寶寶還要經曆這樣一個重要的敏感期——性別的敏感期。

一般來講,當寶寶處於5歲這一階段,他們會對人的身體,尤其是異性的身體表現出明顯的興趣,當然,最令他們感到好奇的還是生殖器的差別,因為這是一個從來都不外露,而且在很多時候,周圍人對此又是如此的敏感。寶寶的這種性別意識是其形成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性別認同則是寶寶從出生起就開始的一個學習過程。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千萬不可采取吞吞吐吐或是躲躲閃閃的態度來對待寶寶,那樣隻會讓他們對此產生越來越濃厚的好奇心;也不可對寶寶進行錯誤的性教育,那樣隻會不利於寶寶性心理的健康發展。相反,抱著一顆坦然的心,才能幫助寶寶麵對性別問題,幫助寶寶度過性別的敏感期。而到底什麼是坦然的心呢?其實,這就好比一位教育學家的形象比喻:就像教寶寶認識眼睛、嘴巴、鼻子一樣去認識他們好奇的世界就足夠了。

“我從哪裏來?”——該怎麼回答

“我是從哪裏來的?”這幾乎是3~5歲的寶寶都會問的,而且也是讓很多父母很難回答的一個問題。有一些父母會繞道而行,出現各種各樣的哄騙,如“從媽媽的肚臍眼裏鑽出來的”、“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你是從垃圾堆裏撿來的”等。這些回答不僅不會讓寶寶相信,而且還會讓他們有被騙的感覺,甚至,有的玩笑話還會對寶寶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可見,寶寶的這類問題不容忽視,更不可輕視。

童童5歲多了,有一天她突然問媽媽她是從哪裏來的,很多時候,童童媽會不假思索地告訴她:是觀音送子娘娘送的。沒多久的一天,童童又冷不丁地問媽媽:“我是觀音送子娘娘送的嗎?”

童童媽說“是”,接著她又好奇地問:“媽媽也是嗎?”童童媽說“是”,她猶疑了一下又問:“那爸爸也是嗎?”童童媽還說“是”。

停頓片刻後,童童帶著驚奇又委屈的語氣說:“那我在那裏怎麼沒有見過你們呢?”說著眼淚就掉了下來。

看她這副表情,童童媽才意識到自己那樣給寶寶瞎說,把她的認識搞亂了。於是,趕緊抱起童童,邊給她擦眼淚邊說:“對不起,寶貝,媽媽那樣講是在給你編故事,覺得那樣講很有趣,其實不是那樣的。”

這時童童瞪大眼睛,好奇地期待媽媽給她講出“真相”。

童童媽想了一下,笑著問她:“童童,是不是經常有人說你長得像爸爸,也有人說你長得像媽媽?”她想了想,點點頭。

童童媽接著說:“我和爸爸結婚以後,想要有個寶寶,於是,我們就先從爸爸身上拿了一點兒東西。”說著童童媽用手在她的小胳膊上輕輕地做了一個捏的動作,“然後又從媽媽身上揪了一點兒東西”,童童媽也同樣在童童的小胳膊上做了一個揪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