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任何一種行為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時,父母就要及時地給予寶寶必要的鼓勵和恰當的引導,這樣才不至於讓他們養成輕易放棄的習慣,從而能更好地度過社會規則的敏感期。
這樣說話,寶寶才會聽
為了讓寶寶更好地認識社會規則,父母首先要跟寶寶說明他的行為為什麼不對,意味著什麼,使這些寶寶反省自己的行為,這對培養他們的社會規則、立身處世方法以及生活態度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其次,父母也應該認識到由於受好奇、獨占心理的驅使,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往往會搶別人的吃的、“偷”別人的玩具,其實,寶寶的這種心理和表現都很正常,父母麵對這些事情時,完全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再次,麵對寶寶不符合社會規則的行為,父母要明確地告訴寶寶你的心情,引導他們反省,而父母傷心的樣子往往會給寶寶帶來很大觸動。另外,父母也不要滿足於寶寶口頭上的承認錯誤,應該引導寶寶想想以後怎麼做,並讓寶寶保證以後不會發生類似事情,一旦發生了,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個學期,童童進入幼兒園中班。
一天,童童媽帶她去超市,回家後發現童童的兜裏竟然揣著一個從沒有見過的毛絨玩具。童童媽猜想可能是從超市帶回來的。對於這種事情,童童媽之前告訴過童童好多次,不能隨便拿超市的東西,她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之後,童童媽和女兒之間就展開了這樣一次談話。
媽媽:“哎呀,你手裏拿的是什麼?”
童童:“別人給的。”
媽媽:“給的?誰給你的?是不是你自己從超市拿回來的?”
童童沒有說話。
媽媽:“寶貝,你為什麼要隨便拿東西呢?我跟你說過的,商店、超市裏的東西是不能隨便拿走的。你怎麼不聽我的話呢?”
童童:“我想要這個玩具,媽媽。”
媽媽:“想要就可以隨便拿嗎?我不是跟你說過好多次不能隨便拿東西嗎?你如果想要就跟我說呀!看警察叔叔不來抓你。”
童童:“不要、不要。”童童邊說邊嗚嗚地哭了起來。
媽媽:“走,去超市把東西還給人家,然後再向人家道歉。”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一提到超市童童就會變得異常緊張。
發現寶寶偷偷拿東西回家,相信絕大多數父母可能會嚴厲責罵寶寶。當寶寶做出類似不符合社會規則的行為時,如果家人一味地追究“為什麼這樣做”的話,隻會讓寶寶想著找出各種借口,如果家人隻知道用懲罰來改變寶寶的錯誤行為的話,隻會給寶寶留下挨罵的記憶和難以磨滅的恐懼感,到頭來對於問題的解決根本無濟於事。作為父母又該怎麼辦呢?下麵這段有利於寶寶成長的引導式對話就值得借鑒。
媽媽:“哎呀,你手裏拿的是什麼?”
童童:“別人給的。”
媽媽:“給的?是超市裏的阿姨給的嗎?童童,你知道超市裏的東西是不能隨便拿的。”
童童:“嗯。”
媽媽:“可是你為什麼一聲不吭地拿走了呢?”
童童:“我很想要這個玩具……”
媽媽:“如果別人偷偷拿走你特別喜歡的玩具,你會高興嗎?”
童童:“不高興。”
媽媽:“是,超市的阿姨也不高興別人偷偷拿走他們的玩具。這樣的事絕對不能做。媽媽很傷心哦。”
童童:“對不起。”
媽媽:“能不能向我保證以後再也不做這樣的事情了?”
童童:“嗯。”
媽媽:“知道了。以後你想要玩具怎麼辦?”
童童:“跟媽媽說。”
媽媽:“對啦,想要就跟媽媽說,然後媽媽再考慮買不買。”
童童:“嗯。”
媽媽:“那麼,現在跟媽媽一起去超市還回東西吧,然後你再道歉。”
你不在意,可寶寶會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