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5~6歲:走進寶寶的世界,引領寶寶建立社會化心理(2)(1 / 3)

開始的時候,寶寶對於動植物的喜歡僅限於觀察,慢慢地,他們又發現了一個“新大陸”。這是因為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他們一直處於被父母保護的狀態中,這讓寶寶認識到父母強大的一麵的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弱小的一麵,而身邊嬌小脆弱的動植物的出現讓他們找到了比自己更脆弱的生命,而這一驚人的發現恰恰突顯了寶寶的強大,所以在寶寶幼小的心靈中,自然會產生一種保護弱小的欲望。於是,在日後的生活中,寶寶會格外關心小動物,收留小動物,而看到無家可歸的或是受傷的小動物,他們的憐愛之心似乎更為強烈,這其實恰恰是寶寶的一種保護欲望的表現。

其實,人類和動物都是大自然的產物。尤其是人在嬰童時期,寶寶們早在社會化之前,擁有更多的是自然屬性,因此他們與動物有更多的情感,而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首先應該是能夠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

與其他任何一個敏感期一樣,自然敏感期也是稍縱即逝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幫助寶寶把握這一敏感期,帶他走人大自然,引導他們照顧小動物,共同分享寶寶成長中的樂趣。

有情眾生,把動物當朋友

當寶寶到了五六歲,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寶寶總喜歡纏著爸爸媽媽給他們買個小動物?為什麼寶寶總喜歡在動物園癡迷地與那些小動物交流?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寶寶們鍾情於那些小動物呢?其實,這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很特殊也很正常的一個階段,他們對小動物之所以會有這麼濃厚的興趣和熱情,是因為他們正處於喜歡動物的敏感期。

強強五六歲的時候,特別喜歡養小動物。家裏有螃蟹、小兔子、蝸牛。

強強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小兔子身上。每天,強強從幼兒園回來,第一件事就是跑過來和小兔子打個招呼,然後耐心親切地給他的“小寶貝”喂食。

喂完之後,強強還會把他的“小寶貝”抱在懷裏,小心地用自己的臉去貼貼“小寶貝”的毛,並且關切地問:“小寶寶,今天你乖不乖啊?”

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小兔子“去世”了,這可讓強強傷心了好長一段時間。為了安慰強強,強強媽特意送給他一對“新朋友”——兩隻可愛的小烏龜。但是,看到這對“新朋友”,強強反而一反常態地說:“它們不是我的朋友,我要我的小兔子,它們才是我的好朋友。”

在寶寶3歲之前,他們仍然處於發展自我的狀態中,隻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對於自己周圍世界的認識還處於一種蒙昧狀態。但是,在寶寶3歲之後,尤其是當他們到了五六歲,對大自然裏所有事物的興趣會越來越濃,而在寶寶幼小的心靈中,所有小動物與自己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因此,他們會像爸爸媽媽照顧自己一樣給小動物喂食、為小動物起名字……很顯然,此時的寶寶嚴然已經把小動物當做他們親密的夥伴。所以,當自己朝夕相處的“好朋友”“去世”時,自然是倍感傷心。

然而,很多時候,父母往往難以理解寶寶內心的真實感受,抱怨寶寶太任性,死了的動物,怎麼可以再複活……父母的這種行為很容易使寶寶的心靈受到更為嚴重的傷害,甚至緊閉心門,拒絕與父母溝通。

因此,當寶寶撫愛小動物的時候,家人要給寶寶提供積極的指導,幫助他們學習自己照料小動物。父母也應該認識到養動物這件事不僅可以豐富寶寶的生活,還能培養寶寶的愛心和責任心,激發他們對家庭、社會以及大自然的熱情。

寶寶多一個“朋友”,就多一份樂趣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喜歡與小動物相伴,也是寶寶的天性之一。在寶寶的眼裏,小動物如同兄弟姐妹一樣,是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寶寶愛和它們遊戲,度過美好的時光;喜歡把自己的悄悄話告訴小動物。與小動物的接觸不僅能激發寶寶活躍、好奇的天性,讓他們得到心理上的安慰,獲得一種安全感,還可以讓他們開闊視野,走進大自然,更體驗著生命的奧妙,享受著付出與收獲的樂趣。

有一天,強強媽在早市看到有人賣小雞、小鴨,都是剛孵出兩三天,看著實在是心疼不已,就買了兩隻小雞。回來後,強強媽找來一隻大紙盒,當小雞的房子,鋪上兩三層報紙,當小雞的床,再撒上些小米,小雞就開飯啦。

沒一會兒,強強從幼兒園回來,圍著小雞房子轉了好幾圈,腦袋也幾乎要探進盒子裏。他又伸出小手想摸摸小雞,可是想摸又不敢摸,非讓媽媽抱起來他才敢小心翼翼地摸摸小雞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