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敏感期前後,父母一定要懂的兒童心理學(1)(1 / 3)

在敏感期前後,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特點,這樣才能保證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才能充分利用孩子的特點創設相對應的教育環境對孩子進行教育,極大地發展他們的潛能,促進孩子的完美成長。

一、學前期兒童的心理特點與教育

兒童的學齡前期是指兒童從3周歲到6~7歲這個年齡時期。這一時期是兒童進入幼兒園接受教育的時期,也就是正式進入正規學校學習之前、為接受學校正規教育做準備的時期。

學前期兒童在幼兒期心理發展的基礎上,獨立意識增強,並初步形成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願望和能力,比如,願意並且已有能力幫助父母做些拿板凳、吃飯前拿筷子等事;獨立生活能力有了很明顯的發展,比如可以自己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當值日生等。

進入幼兒園後,獨立生活能力進一步提高,產生了新的心理需求,促進了其心理活動的進一步發展。

1.渴望獨立活動的心理需要和學齡前期兒童從事獨立活動的經驗與水平不足之間產生了矛盾

這是學前期兒童心理上的主要矛盾。而遊戲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活動形式。在遊戲活動中,兒童心理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決,從而也就推動兒童心理不斷向前發展。另外,通過幫助教育,在不斷提高其社會活動水平的過程中促進了其心理向新水平發展。反過來,心理的發展又使他們的活動能力不斷提高。這是學齡前期兒童心理發展的突出規律。

2.隨著心理過程的不斷發展,學齡前期初步具有了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能力

這使他們在遊戲等活動中,初步學著運用邏輯思維。不過由於知識少、經驗不足,尚不能有意地調節和控製自己的行動,即心理的穩定性比較差。

3.學齡前期的個性特征已開始形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學前期兒童的安全感問題。所謂安全感,既包括對生理安全的體驗,也包括對心理安全的體驗,涉及人身安全、活動安全、危險性、威脅與懲罰、尊重、依賴、信任等多方麵。安全感是整個兒童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對學前期兒童尤為重要。安全感有利於學前兒童形成積極的認知願望;安全感是學前兒童樂於交往、與人建立積極情感關係的保證;安全感決定兒童對群體的歸屬感;安全感會影響兒童的價值觀的形成。

那麼什麼樣的做法容易使兒童缺乏安全感呢?

1.過度保護孩子

現今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因而倍受嗬護。由於父母們或幼兒園老師們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分誇大環境的不安全性,致使孩子即使在沒有任何危險和威脅的情況下,也體驗到了不安全感,不敢麵對任何困難,動不動就退縮和回避,甚至出現社會適應困難。

2.家庭衝突和暴力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尤其父母之間的關係,會對孩子的安全感產生直接影響。夫妻之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有利於孩子保持平和的心境;而夫妻之間經常吵架甚至拳腳相加,則會把家變成孩子煩惱的根源,使他們經常處於惶恐不安之中,影響兒童以後的健康成長。

3.不能為兒童提供安全的居住和活動環境

由於對兒童安全感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的不同、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等原因,不同兒童的生存與活動環境也不一樣。當兒童自身或其父母意識到所處環境的不安全性時,有的兒童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和畏懼心理,久之致使兒童縮手縮腳。

(4)動不動就威脅和懲罰孩子

棍棒教育早已被人們所反對,至今仍有許多父母和教師把它作為靈丹妙藥來對付孩子,甚至對學前期兒童濫施威脅和懲罰。當成人威脅或懲罰兒童時,會對兒童心理的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

可以看出,兒童的不安全感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既然如此,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增加其安全感。

(1)給予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兒童可能因為擔心失去父母和老師的愛而產生焦慮和不安。因此,不論兒童的言行舉止是否令人滿意,父母和幼兒園老師要無條件地、積極地關注孩子。

(2)提供安全舒適的成長環境

學前兒童生活與學習的環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兒園。因此,父母和幼兒園老師要負起責任,既要為兒童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也要為其發展創造和諧的心理氛圍。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包括穩固的住房,溫馨舒適的房間設計布置和室內的采光照明,美麗的校園環境,良好的飲食衛生條件,各種器具和設備安全等等;和諧的心理氣氛,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互相關心,夫妻之間的恩恩愛愛,幼兒教師的真誠熱愛、關心和良好的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