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幫助孩子交朋友
好的朋友對孩子的價值觀與自我形象會產生良好的影響。因此,父母應該積極幫助孩子結交真正對其健康發展有積極作用的朋友。
當孩子有找朋友的意識時,父母可以有意安排一些比較適合的集體活動,為孩子的好朋友們敞開大門。通過這些集體活動,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觀察孩子的社交能力,總體上了解孩子的個性。當孩子不慎交上不適合的小朋友的時候,父母最好給予適時的幹預。
9.直呼其名
名字裏蘊藏著人的自我意識。直呼孩子的名字,而不是整天“寶寶、寶貝”的叫,會增強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那些自信心很強的孩子往往都會直呼朋友的姓名,甚至成年人的名字或頭銜。這是因為他們本身的自信心在鼓勵他們更加直接地與他人交流。
10.不要輕易給孩子定性
兒童的個性是發展著的個性,並沒有定型。因此,父母隨意給孩子定性是不正確的,會傷害和誤導孩子。比如說孩子偶爾一次膽小,有的父母就時常提起,慢慢地給孩子貼上了膽小的“標簽”。久之,孩子也覺得自己天生膽小,常常拿它來當作失敗和退縮的借口。
父母要多為孩子創造機會,積極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勇敢地嚐試。當孩子有過幾次成功體驗之後,就會“恍悟”:原來我並不膽小。逐漸地,膽小的標簽就會被揭去,而被自信所取代。
四、讓孩子克服“學校恐懼症”
學校恐懼症是兒童恐懼症中的一種,主要表現是:害怕上學,害怕參加考試。如果強迫恐懼症兒童去上學,他們會產生焦慮情緒和焦慮性身體不適,如麵色蒼白、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嘔吐、便急尿頻等;如果同意他們暫時在家休息,焦慮情緒和不適症狀很快就會得到緩解。孩子怕上學,可又深知不上學不行,於是內心產生了解不開的矛盾,很容易表現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嘔吐、便急尿頻等身體不適症狀。如果此時父母把孩子當成病人,會使孩子形成習慣反應,同時會給孩子“有病”的消極心理暗示,逐漸形成虛弱自我意識,易使孩子失去自信,不利於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
活潑好動的強強樣樣討人喜歡,就是經常逃學。父母為此傷透了腦筋。
訓斥、哄騙甚至打罵,都不起作用。一到上學時間,強強要麼頭暈,要麼肚子疼,隻要答應不送他去上學,他的病就一下子就好了。即使被迫去上學,他也經常逃學去玩耍。
童童剛入小學時天真活潑,認真好學,父母沒有過多操心。後來,為了讓她有個更好的學習環境,父母把她送到了一所重點小學,以為孩子會更加好學,成績會更好。可結果恰恰相反,過去童童回到家裏總是自覺地先做完作業,然後才去玩,可現在常常望著作業發呆;過去回到家裏總是滔滔不絕地與父母講同學、老師和學校的各種趣事,而現在變得沉默寡言。學習成績逐漸下降,童童對上學的恐懼也逐漸增強,於是經常逃學、生病,讓父母十分苦惱。
引起學校恐懼症的原因很多,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主要在於孩子的性格缺陷,如膽小多疑、過於謹慎敏感等。外因有二:一、父母的溺愛,致使孩子獨立性差,難以適應學校生活;二、父母、老師對孩子期望過高,超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而逐漸使其形成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因而害怕學校、不想上學。
父母在確定孩子患上學校恐懼症後,就應幫助孩子重塑自信,讓孩子確信自己沒病,是個十分健康的孩子。要積極幫助孩子克服學校恐懼症,但不可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可按孩子的恐懼程度由輕到重實施以下步驟:
首先,請同學或請老師來家裏輔導孩子。
其次,父母先陪孩子在教室學習,然後讓孩子自己在教室學習,逐漸讓他在教室和幾個同伴一起學習。
再次,讓孩子在教室由老師單獨輔導,或在教室和幾個同伴一起聽老師輔導。
最後,讓孩子在教室正常上課。
具體糾正步驟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整。
五、當兒童有了從眾心理,父母怎麼辦
從眾心理,是個人在真實或臆想的群體輿論壓力下,在認識和行動上不由自主地和大多數人趨於一致的心理現象。人們常說的“入鄉隨俗”、“隨大流”、“人雲亦雲”等便是從眾心理的寫照。
大多數人都具有從眾心理。不同的從眾心理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據此可把從眾心理分為積極型和消極型兩類:積極型從眾心理能夠推動人們對事物的積極認識,消極型從眾心理則起到阻礙作用。
根據心理學研究,兒童從7歲至青春期最容易從眾。因為,這個時期兒童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最強烈。因此,在某一群體中的兒童很容易受到多數人的意見或行為的影響而盲目跟從。然而,由於兒童年齡小,知識和社會經驗都比較缺乏,尚不具備正確的認知能力,因而分辨不出外界影響是否健康,往往會養成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比如,不少高年級學生在學習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作風時,把“哥兒們”的惡劣作風也帶進校園。他們今天你請我一個麵包,明天我請你一瓶可樂,甚至聚在一起喝酒行令,類似這種事情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