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敏感期前後,父母一定要懂的兒童心理學(2)(2 / 3)

所以,把握好兒童的從眾心理,揚長避短加以運用,發揮其積極作用、消除其消極影響,意義重大。

1.培養團結向上的健康集體,促進兒童產生積極從眾心理在一個兒童班集體或群體中,大家意見多數一致時,個人就很容易從眾。可以利用兒童的這種從眾心理特點,加強對集體的教育與培養,促進兒童產生積極的從眾心理。

(1)建立健康向上的集體

健康向上的集體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最容易使個人克服壞思想和壞習慣。建立了健康向上的集體後,教師就可以通過集體去影響學生,使他們產生積極的從眾心理,從而去模仿、接受、采納正確的思想行為,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稱這種教育方法為“平行教育作用”。

(2)幫助少數後進兒童進步

利用兒童的從眾心理,可以引導小部分後進生與集體先進成員進行比較,幫助他們發現自己與先進成員的差距,激起他們的積極從眾心理,達到促使其進步的目的。比如,少數小學生書寫很不工整、規範,自己通常覺察不到,如果老師請他們觀摩全班學生的作業,他就會了解其中的差距,從而積極從眾,改進書寫。

2.消除不良因素,矯正兒童的消極從眾心理

不良的環境因素容易催生兒童的消極從眾心理,因此應及早消除不良環境因素,使學生無眾可從。另外,如果兒童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性,也不容易產生消極從眾心理。應主要采取下麵兩種措施:

(1)“槍打出頭鳥”

在一個小班集體中,總會有幾個搗蛋生,成為搗亂的“出頭鳥”,很容易號召一幫學生一同違反班規校律。此時應該把力量放在教育幾個“出頭鳥”上,給他們小官銜,鼓勵他們帶好頭,其他學生也會跟著學乖。

(2)培養兒童的獨立自主性

沒有獨立自主性,兒童就容易盲目從眾。比如上課提問的時候,如果前麵幾位學生給出了同樣的答案,其他被提問的同學即使不這樣認為,也會做同樣的回答。其實呢,這樣的答案是錯誤的。父母和老師都應該積極培養兒童的獨立自主性。

六、糾正兒童逆反心理,怎麼做才有效

兒童的逆反心理是一種正常現象,是兩代人之間某些不同觀念碰撞的正常的心理過程。一般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兩個逆反期:第一個逆反期是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此時由於兒童自我意識和說話、運動及認知能力的發展,非常想自己嚐試做一些小工作,可父母卻不放心,限製孩子的這種願望,故而孩子產生逆反;第二個逆反期是在青春期前後,此時孩子的逆反心理比第一逆反期更為強烈。有逆反情緒的孩子,通常表現為:頻繁地大發脾氣;與父母過度爭吵;明顯地對抗和拒絕大人的要求和原則;自己犯錯或行為不當,卻責怪他人;頻繁發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對抗與敵視的行為。

孩子的逆反行為在家裏和學校表現得尤其明顯。

1.父母的哪些行為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的下述教育方法往往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1)對孩子過於嚴厲

有些父母仍推崇“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教育思想,時不時地諷刺、挖苦孩子,甚至動手打孩子,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導致的結果是要麼使孩子變得怯懦,要麼變得十分叛逆。

父母應該多理解、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一個開始有獨立意識的小夥伴,有事商量著來辦,平等相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2)過高的期望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可以理解,但是不可盲目。許多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往往不考慮孩子的喜好與能力,強迫孩子學這學那,硬讓他們去做他們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結果給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而且很容易引起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使其正常的才能也得不到發揮。

父母的要求與期望不可過高,應該比孩子的實際能力略高一點,讓他們經過努力能夠達成。這樣,孩子不僅不會感到有心理重擔,而且能夠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3)教訓孩子喋喋不休

有些父母教訓孩子的時候喜歡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唯恐孩子聽不見他們的話。結果,父母嘮叨促成了孩子的逆反,即使孩子知道父母說得有理,也極不願意聽,而且偏會反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