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無知無欲(1 / 1)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注釋】

尚賢:崇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貴:做動詞,以……為貴。

見(xiàn):通“現”,出現,顯露。在此是炫耀的意思。

虛:使役動詞,使……虛。後麵實、弱、強用法相同。

敢:進取。

【譯文】

不崇尚能人賢士,使民眾不爭名奪譽;不視難得的奇珍異寶為貴重之物,使民眾不去做偷搶的壞事;不讓民眾看見能引起欲望的東西,使民眾之心不致混亂騷動。

所以有道的聖人執政,讓人們的心靈單純,得以溫飽,使人們爭名奪利的雄心、野心削弱,而體魄強健。永遠使人們沒有智識和欲望,使有智識的人不敢造是生非。依照無為的原則去處理事務,那麼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王弼《道德經注》

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骨無知以幹,誌生事以亂。

賢,就是有能力。尚,是以美好的名節嘉獎的意思。貴,是形容興隆。如果能做到人才能否任用一律依據才能,有沒有嘉獎又能如何?如果能做到器物能否使用一律依據功能,貴重價格高又能怎樣?崇尚賢能、顯要名節,榮耀大過了作為,需要經常拿兩者相比較才能使獲得的榮耀和做出的貢獻相匹配。貴重的物品大家都願意使用,貪婪的人拚命追逐,就好像進了門又想進箱子那樣地渴求,連生命都在所不惜地搶奪。所以見不到可以引起欲望的東西,也就沒有什麼使心迷亂的。要讓百姓心中懷有智慧而腹中懷有食物,心中虛無才有智慧,腹飽才能沒有迫切的欲求而不去用智謀手段謀求溫飽。骨骼因為什麼都不知道才能堅強地支撐整個身體,虛妄的想法和動機則惹是生非而引起混亂。

蘇轍《老子解》

尚賢,則民恥於不若而至於爭;貴難得之貨,則民病於無有而至於盜;見可欲,則民患於不得而至於亂。雖然,天下知三者之為患,而欲舉而廢之,則惑矣。聖人不然,未嚐不用賢也,獨不尚之耳;未嚐棄難得之貨也,獨不貴之耳;未嚐去可欲也,獨不見之耳。夫是以賢者用而民不爭,難得之貨、可欲之事畢效於前,而盜賊禍亂不起。是不亦虛其心而不害腹之實,弱其誌而不害骨之強也哉!

崇尚賢能,則人們恥於比不上別人而相爭;珍視難以得到的器物,則人們不願意別人有而自己沒有,所以不擇手段地謀取;見到能引起欲望的東西,則人們怕自己得不到而產生混亂。雖然這樣,天下都知道這三樣能引起災禍,想廢除拋棄它們,這樣就糊塗了。聖人不是這樣,不是不用賢人,隻不過不崇尚,不以賢人為榜樣罷了;不放棄難得的器物,隻不過是不那樣珍視,不讓人們覺得它是寶貝;不丟棄可以引起欲望的東西,隻不過不讓人們注意到而產生欲望。所以啟用賢者而人們不相爭,難得的器物、可以引起欲望的東西都放在前麵而盜賊禍亂不興起。這不也就像心靈空虛而不影響生活的溫飽,意誌薄弱而不影響骨骼的強壯嗎?

今將舉賢而尚之,寶貨而貴之,眩可欲以示之,則是心與腹皆實也;若舉而廢之,則是誌與骨皆弱也。心與腹皆實則民爭,誌與骨皆弱則無以立矣。不以三者眩之,則民不知所慕,淡然無欲。雖有智者,無所用巧矣。因三者之自然,而不尚、不貴、不見,所謂為無為也。

現在崇尚賢者、珍視寶物、展示可以引起欲望的東西,就是精神和物質生活都充實了;如果把這些都拋棄,那就是靈魂和肉體都虛弱了。精神和物質生活都充實,人們就會相爭;靈魂和肉體生活都虛弱,人們就無法維持生存了。不展示上麵三種東西讓人們眼睛迷亂,人們就無所傾慕、偏愛,而恬淡沒有欲望。雖然有聰明機巧的人,也無處施用他的智巧了。讓上麵三種東西的自然地按規律發展,而不人為地崇尚、珍視、展現,就做到了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