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地不仁(2 / 2)

事物因智慧而生成,事情因為言辭而雜亂、出錯。沒有智慧,事物的生發就不能完成,不說話,事情就沒有條理,這樣就是早晚要結束、滅亡的命數。如果像風箱那樣自守內心的空虛,則不會有窮盡。放棄自己的意願和幹預,任由事物自然發展,事物就不會失去條理。假使橐龠故意發出聲音,那聲音肯定是滿足不了吹奏者的要求的。

蘇轍《老子解》

天地無私而聽萬物之自然,故萬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譬如結芻以為狗,設之於祭祀,盡飾以奉之,夫豈愛之?時適然也。既事而棄之,行者踐之,夫豈惡之?亦適然也。聖人之於民亦然。特無以害之,則民全其性,死生得喪,吾無與焉。雖未仁之而仁亦大矣。

天地沒有自我的意識而聽任萬物自然而然地發展變化,所以萬物的生死都是自然地基於它自己的性質,而非外物造成的。死不是虐待造成的,生也不是因為我的仁慈。比如把草結成草狗,擺在祭祀的地方,賣力地裝飾它、拜它,哪裏是因為對它有愛呢?因為處在那樣的場合,所以人們做出那樣的舉動。祭祀結束了就把草狗扔了,走過的人從上麵踩過去,哪裏是因為厭惡呢?這也是正常的、自然而然的事。聖人對於百姓也是這樣的。不去損害人民的利益,百姓就能保全他們的品格、本性,他們的出生、死亡、獲得、失去,都不是我所施加的。雖然沒有仁愛,但對百姓來說是比珍重、嗬護他們更好的事,是一種更偉大的仁。

排之有橐與龠也,方其一動,氣之所及,無不靡也,不知者以為機巧極矣。然橐龠則何為哉!蓋亦虛而不屈,是以動而愈出耳。萬物化之始至於天地之間;其所以生殺萬物,彫刻眾形者,亦若是而已矣。見其動而愈出,不知其為虛中之報也。故告之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之不窮也。

風箱有外櫝和內管,一按動它,氣流吹過的地方,任何東西都要倒伏,不懂的人覺得這器具設計得精巧極了。然而風箱本身做了什麼呢?因為裏麵是空的而不能被完全按癟,所以越操作它吹出的風越大。萬物的變化在天地之間就像在風箱裏一樣,之所以萬物有生長死亡,有各種不同的形態,也是因為天地有著風箱一般的空虛守中的品質。人們見到風箱越鼓動風越大,卻不知道是因為它其中是空的。所以老子告知說,話說得越多,言辭的窮盡就越快到來,不如守住內心的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