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上善若水(1 / 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最的意思。

幾:接近。

居善地:善,作動詞,善於,後麵的幾個善字都為此意。

淵:沉靜、深沉。

尤:怨咎、過失、罪過。

最高層次的善是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厭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

(水和得道的聖人)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靈善於保持沉靜、深遠的狀態,與人交往真誠、友愛,說話恪守信用,執政善於治理協調,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正因為不爭,所以沒有過失。

王弼《道德經注》

道無水有,故曰“幾”也。言人水皆應於此道也。

道是非物質的、無形的,水是物質的、有形的,所以說水隻是接近於道,而不是完全符合。是說人和水都能體現道,而行動應該符合道的準則。

蘇轍《老子解》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天以一生水”,蓋道運而為善,猶氣運而生水也。故曰“上善若水”。二者皆自無而始成形,故其理同。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麗於形,則於道有間矣,故曰“幾於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也,故曰“上善”。

《易經》說:“陰陽就是道,能夠追從它的必定是善的,道所帶來的也必是善的,生成了萬物各自的本性。”又說:“天因為依循道的規律而產生了水。”道運行而產生善,就像大氣運行而產生降水。所以說上善若水。道和水兩者都是從無形而生成形態,所以它們的道理相近。沒有地方是道影響不到的,沒有某個事物的利益是道不為之提供的,而水也是這個樣子。然而水既然已經擁有了形態,和道就一定是存在區別的了,所以說接近於道。然而可以命名、可以言說的善,都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所以加以區別地稱為“上善”。

避高趨下,未嚐有所逆,善地也;空虛靜默,深不可測,善淵也;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也;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也;遇物賦形,而不留於一,善能也;冬凝春泮,涸溢不失節,善時也。有善而不免於人非者,以其爭也。水惟不爭,故兼七善而無尤。

水往低處流,從來都不違逆,是善於選擇地方;深淵空虛寧靜,沒法測量深度,是善於保持沉靜;水潤澤萬物,給予而不求回報,是善於給予仁愛;水遇見圓的就拐彎,遇見方的必然有轉折,堵塞它流動就一定停止,堵塞解除流動必然恢複,像這樣的就是善於守信;水能洗淨各種汙穢,能夠以水平麵為參照評判物體的高低,是善於協調治理;遇到什麼容器、什麼環境,形狀就與之適應,而不是總保持一個形態,是善於發揮外物的長處;水冬天結冰,春天解凍,旱澇都依據節氣,是善於應時而動。慈善的人還是受到人們的批評,就是因為他的爭。水就是因為不爭,所以兼有這七種優點而沒有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