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無之為用(1 / 1)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取法於每月三十日的曆次。

轂(gǔ):車輪中心的圓孔,即插軸的地方。

埏植:和陶土做成供人飲食使用的器皿。埏,和;植,土。

三十根輻條湊集到車轂的周圍,正是因為軸瓦和車軸之間留有空才成就了車的用途;揉合黏土製作陶器,正是因為它的中心是空才成就了容器的用途;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正是因為它的中間是空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

所以,有使萬物有了價值即使用的可能性與物質準備,無使萬物發揮作用,使其能夠與其他事物發生關係從而發揮作用。

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統眾也。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為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為利,皆賴無以為用也。

轂之所以能夠固定三十根輻條,是因為它上麵有空無的部分能夠用來插輪軸和輻條。因為它能夠低調被動地接受外物,所以能夠自己統禦那麼多根輻條。木頭、粘土和牆壁之所以能夠製成車轂、容器和門窗,都是因為在其上開辟了空洞的部分而產生了用途。切實存在的事物要借助無才能發揮它們的價值和作用。

蘇轍《老子解》

竭智盡物以為器,而器之用常在無有。非有,則無無以致其用;非無,則有無以施其利。是以聖人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知兩者之為一而不可分,則至矣。

用盡智力和物力來製成器物,而器物發揮作用常常靠它空洞不實的部分。沒有實際存在的物質部分就無法使用,沒有空洞不實的部分就沒法施展器物的功能。所以聖人常常從無概念、無稱謂、無特征、不可辨的、無目的、無局限的宏觀角度,來觀察世界和萬物的奧妙;常常從有概念、有稱謂、有特征、可區分、有目的、受局限的微觀角度,來觀察某一特定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邊際,即萬物的複雜差異和千變萬化。人知道有與無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就完滿極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