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2 / 2)

貴之為言難也,有身,大患之本,而世之士難於履大患,不難於有其身。故聖人因其難於履患,而教之以難於有身,知有身之為難,而大患去矣。性之於人,生不能加,死不能損,其大可以充塞天地,其精可以蹈水火、入金玉,凡物莫能患也。

然天下常患亡失本性,而惟身之為見,愛身之情篤,而物始能患之矣。生死病疾之變攻之於內,寵辱得失之交攖之於外,未有一物而非患也。夫惟達人知性之無壞,而身之非實,忽然忘身,而天下之患盡去,然後可以涉世而無累矣。

貴在這裏的意思是以某事為困難的,有身,是遭受禍患的根本,而現在的人們覺得遭受大患很難過、很痛苦,而不覺得擁有身體很難過、很痛苦。所以聖人通過人們對患難的厭惡來教育人們擁有身體才是禍患的根源,人們知道了有身而引起的難過、痛苦,而不去看重自己的身,禍患就可以避免了。人的本性,生不能增加,死不能減損,變大了能夠充滿天地之間,發揮神通可以不畏水火,自由出入堅硬的金玉,一般的東西都無法損害到它。

但是人們常常害怕失去本性,而隻關注自己的身體,愛惜身體的感情過於迫切,外物就能夠通過身體來影響人的本性了。自然的成長、衰老、疾病與死亡在體內作祟,寵辱得失在外糾纏,什麼東西都能影響傷害到人。唯有通達的人知道人的本性是不可能被破壞的,而身體不是根本的,所以他忽略、輕視自己的身,天下的禍患就都影響不到他了,這樣之後他就能在社會中生活而不受牽累了。

人之所以驚於權利、溺於富貴,犯難而不悔者,將以厚其身耳。今也祿之以天下,而重以身任之,則其忘身也至矣。如此而以天下予之,雖天下之大不能患之矣。

人之所以為權利的得失擔驚受怕,沉溺於富貴,以至於鋌而走險都不後悔,是要讓身體得到優厚的享受。現在要為天下帶來好處,以身體來擔當責任,是忽視自身的極致了。這樣把天下交給他,天下再大也不會有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