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執古禦今(1 / 2)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注釋】

夷:無色。

希:無聲。

微:無形。以上夷、希、微三個名詞都是用來形容人的感官無法把握住“道”。

致詰(jí):詰,意為追問、究問、反問。致詰意為思議。

皦(jiáo):清晰、光明。

昧:陰暗。

繩繩:不清楚、紛芸不絕。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道紀:“道”的綱紀,即“道”的規律。

【譯文】

看不見的,稱它為夷。聽不到的,稱它為希。摸不著的,稱它為微。這三者形象難以尋根究底地區分開來,所以是渾然一體的。

它的上麵不顯得光明,它的下麵也不顯得陰暗,也就無所謂上下、明暗,它模糊混沌無法命名,最終還是歸結為無物即不存在。這就叫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實體的物象,這就叫做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隨著它看不到它的後麵,也就無所謂前後。

把握著古來已有的道,來駕馭現今的具體事物。了解宇宙的初始,就是掌握了道的規律。

王弼《道德經注》

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為一也。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惚恍,不可得而定也。有,有其事。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沒有形狀、沒有外觀、沒有聲音、沒有響動,所以沒有不能到達的地方。無從知曉,是因為我的感官無法去體認辨識,所以說難以尋根究底地分析,隻能把他們混同在一起看待。如果說道不存在,萬物卻是從道生成的;如果說道存在,卻看不見它的形體。所以說道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實體的物象。惚恍就是無法通過任何手段認知、探測、分析,來確定它的性質。有是指實際存在的事物。無形無名的道是萬物的本源。雖然時代改變、事物發展,道一直發揮著它的作用,推動、協調著萬物的變化。所以可以以古代的道來處理今天的事,因為一切所遵循的規律是一直不變的。上古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但那時的道依然存在,所以我們在今天也能夠知道古時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