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執古禦今(2 / 2)

蘇轍《老子解》

視之而見者色也,所以見色者不可見也。聽之而聞者聲也,所以聞聲者不可聞也。搏之而得者觸也,所以得觸者不可得也。此三者,雖智者莫能詰也,要必混而歸於一而可耳。所謂一者,性也,三者性之用也。人始有性而已,及其與搆,然後分裂四出,為視、為聽、為觸,日用而不知。反其本,非複混而為一則日遠矣。若推廣之,則佛氏所謂“六人皆然”矣。《首楞嚴》有雲:“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此之謂也。

看而能見到的是顏色,所以見到顏色就看不到“夷”;聽而能聽到的是聲音,所以聽見聲音就聽不到“希”;按尋而能感知的是觸覺,所以感受到觸覺就感受不到“微”。這三種東西,即使是智者也難以分辨,隻能混同在一起。所謂的一,就是本性,前麵說的那三個都是本性發揮的作用和影響。人開始時隻有性,後來接觸外物才分出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我們時時刻刻都在使用,但是自己卻意識不到。返回本源,並不是再把這些感官混同起來,因為這混同的一分裂之後已經經曆了漫長的歲月。如果把這種說法推廣,則佛家說的“六人皆然”就是這個意思。《首楞嚴》說過:“逆流回到完全的狀態,六種感官都不再起作用”,就是這個意思。

物之有形者,皆麗於陰陽,故上皦下昧,不可逃也。道雖在上而不皎,雖在下而不昧,難以形數推也。繩繩,運而不絕也,人見其運而不絕,則以為有物矣,不知為,卒歸於無也。狀其著也,象其微也。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皆非無也。道無所不在,故無前後可見。古者物之所從生也,有者物之今,則無者物之古也。執其所從生,則進退疾徐在我矣。

有形態的事物都能區分陰陽,所以上麵亮下麵暗,陰陽二分,是物質不可能擺脫的狀態。道卻不一樣,上麵不明亮,下麵也不晦暗,所以難以以外觀和計量尺度來衡量。繩繩,是運行而不斷絕,人們見到了這樣,則以為是物質的、實在的,不知道如何正確對待它,其實最終是要歸於無的。狀是外部的大輪廓,象是微觀結構。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象的物象,都不是無。道顯現在萬事萬物之中,所以不分前後。這就是遠古時期事物生成的道理,物質的、實在的東西是事物現在的狀態,事物遠古時期的狀態是非物質的、無形的。了解、把握了萬物的本源,進退快慢就都在我的控製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