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 擁抱你的不完美(2 / 2)

曾有幾天的時間,他一度成為那樣的完美男人。氣質上有十足的雄性魅力,同時對別人又有高度的共情能力,可以憑直覺,清晰地捕捉到別人的感受與需求。並且,他可以自如地選擇,或者滿足別人,或者拒絕別人,或者支配別人,或者順應形勢……都是完全從自己的感受出發。有意思的是,不管他怎麼做,他都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這完美的幾天,讓他體驗到了天堂般的感覺,但更襯托出,他生命的其他時間,那些感覺是多麼糟糕。這種落差尤其加重了他的痛苦:既然自己明明可以活出那麼完美的感覺,卻為何偏偏墜入地獄般的感覺而不能自拔?

所以,他絕對不想要那種每時每刻都在襲擊他的痛苦,而期待遠離,並進入一種完美的狀態。

谘詢的過程,特別是最後一年的谘詢,就是對他的這些痛苦,作細致又深刻入骨的碰觸與理解——大多數理解,都是他沉醉到自己的感覺中而完成的。這個過程非常痛苦,他常常懷疑自己能否好起來,並一次又一次地問我:武老師,我還有希望嗎?

但這個過程,正是傳說中的“認識你自己”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累積的努力,終於等來關鍵性的時刻。“你騙得了別人,但你騙不了自己!”——這樣一句哲言,讓他實現了“接納自己”。他明白,他一直不想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那樣孤獨、那樣自卑、在人際關係中那樣笨拙,於是渴望成為相反的、完美的樣子。那份完美,其實是表演給別人看的,想讓別人說,這個人真不錯!

可是,即便真的呈現了一個完美的外在,也隻能是騙騙別人而已。

這個“接納自己”的時刻,像是在一瞬間完成的,但它其實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前麵漫長的谘詢,是在做“認識自己”的工作,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最終導致了“接納自己”的關鍵性時刻的到來。

像許哲這樣的故事,在我這幾年的谘詢中一再看到。

這本書的首次出版是在2008年初,而我是2007年下半年才開始正式做心理谘詢,所以多數文章都是在做谘詢前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體驗,來自我自己讀研究生時的抑鬱症的自愈,它讓我明白,深入地碰觸自己內心的黑暗,而不是逃避黑暗去追求快樂乃至一個外在的好形象,是治愈之路。

這幾年的谘詢進一步驗證了這一結論。特別是,我的個案多數是超過一年以上的長程個案,其展現的人性的深度,常讓我驚歎,讓我越來越真切地相信,擁抱你真實的痛苦——假若你內心有這個,就是治愈之路,也是成長之路。

無數哲人也論述過這一道理,如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的薩滿依格加卡加克曾說:

生命遠非人智所及,它由偉大的孤寂中誕生,隻有從苦難中才能觸及。隻有困厄與苦難才能使心眼打開,看到那不為他人所知的一切。

所以,擁抱你的痛苦,這是成為你自己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