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惡習最關鍵的一點是:不和惡習較勁,接受惡習。因為,積習就是你的本性,惡習代表著你內心的需要,你隻有理解它並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壞習慣是一個人的人格的一部分,接受它才能更好地改變它。
“本來,昨天安排好了今天的工作,但忽然間不想幹了,於是放縱自己,一整天在單位什麼正經事都不做,隻是晃著。下班了,沒人指責自己,但自己覺得自己就像一個黑洞,真是可怕。”
“我是個胖子,知道減肥的最有效方法是少吃多動。大多數情況下,我還能控製住自己,但情緒一低落就會敞開肚皮大吃一頓。於是減肥計劃中止了,自己心裏也充滿挫敗感。”
“我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拚命工作,平時都掛在網上,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單位,一遍遍地刷屏,哪怕眼睛發疼兩腿發麻都不停下來。”
…………
“以上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共同點:當事人沒有自控力,讓壞習慣成了他們的主人。”廣州樸實管理谘詢公司的資深培訓師何長明說,“在我近十年的培訓生涯中,如何增強自控力是被問到最多的問題。”
“增強自控力並改變壞習慣可以說是一門科學,”正在寫關於自控力專著的何長明說,“與一般的理解不同,改變惡習最關鍵的一點是:不和惡習較勁,接受惡習。因為,積習就是你的本性,惡習代表著你內心的需要,你隻有理解它並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認識惡習:它一定曾讓你獲益
“無論你現在怎麼痛恨壞習慣,它一定曾讓你獲益。”廣州晴朗天心理谘詢中心的袁榮親谘詢師說,“認識壞習慣的這一特點,是改變它的第一步。”
某私營公司的文秘小劉有一個壞習慣:什麼文件她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會拚命做。譬如,公司周一開了次會議,老總讓小劉最遲周四交上整理好的會議記錄。無論周一、周二時間多麼寬裕,小劉都不會先完成這份記錄。她是一天10次、20次地在電腦上打開一個文件,但每寫幾個字就會停下來,一個字都寫不下去。直到周三的下午,她才會對著鍵盤一通狂敲,如果下午還沒完成——這對小劉是家常便飯,她就會拖到晚上,到晚上十一二點甚至深夜一兩點才下班。周四,她一定會一早就來到單位,紅著眼睛、帶著一臉的疲憊把會議記錄交給老總。
小劉下了無數次決心,發誓要改變自己這一作風,但一年年下去,沒有任何效果。
袁榮親說,小劉知道這是一個惡習,但她一直沒有想過這個惡習給她帶來了不少好處。譬如,同事們都知道她是“加班大王”,這個稱號傳到老總耳朵裏,老總也從不批評她做事拖遝。這些好處成了獎勵,強化了小劉辦事拖遝的習慣。
這個惡習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小劉的爸爸對小劉要求很高,上學的時候,每次她做完作業,她爸爸都要檢查一遍,一發現差錯,就會狠狠地批她一頓,斥責她不努力不認真。
最後,小劉發展出應對辦法:熬夜到最後一刻才把作業完成。這樣,即便爸爸檢查出了錯誤,但因為知道小劉熬過夜,不僅不斥責她,反而會誇她用功。在公司裏其實也一樣,老總是男性,麵對老總就仿佛是麵對老爸,小劉害怕老總斥責自己不努力,所以用了以往的應付方式應對老總。
“某一方式讓自己在過去得到了很多好處,自己現在就會無意識地去習慣它、運用它。”袁榮親說,“這是一種特殊的‘刻舟求劍’。”
習慣是怎麼形成的
每一種習慣的形成都必然會經曆以下這個循環:
行為發生—得到獎勵—強化
如果這個循環隻有一次,那麼一個習慣不可能形成。習慣之所以形成,是因為一次次產生強化,讓當事人產生了一個自動思維“如果我重複這個行為,可以再得到獎勵”。
強化包括獎勵和懲罰。如果重複某種行為,當事人得到獎勵,那麼他就會養成做這件事情的習慣;如果重複某種行為,當事人得到懲罰,他就會養成不做某事的習慣。
譬如,把小白鼠放在籠子裏,每當它走到籠子口時,就電擊它。這樣的次數重複多了,再撤掉電擊,這個小白鼠仍然不敢靠近籠子口。這是一種負向的強化,結果就是讓小白鼠不再做某種行為。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大量的這種例子。一些人對做某些事充滿了恐懼,原因就是他們在以前因為做類似這種事情時遭到過嚴厲的懲罰。
小張25歲了,還從來沒有和女孩子談過戀愛,他一直不知道為什麼。在心理谘詢室,他最終發現,原來是他5歲時發生的一件很小的事情造成的。當年,他去鄰居家摘了一朵花(很小的孩子是沒有“偷”的概念的),但年輕的女鄰居卻闖到他家裏,對他的父母大吵大鬧,指責他是個“小賊”。以後,這個女鄰居見到他也是一副鄙夷的態度。小張從此開始懼怕年輕女人,這種懼怕最終成了習慣並泛化到他生活中的每個角落,讓他不敢和年輕女人打交道。
在小張看來,他不和年輕女人打交道是“有好處的”,因為可以避免年輕女人對自己的侮辱和指責。但他忘記了,這是他很小時候的經驗,那時候他沒有能力去反擊、去保護自己,理性地看待“偷花”這個指責。但現在他長大了,完全可以理性地麵對年輕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