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沒辦法,袁榮親說:“人就是非理性的,人們都是根據自己過去有限的人生經驗總結出自己的人生信條,這些信條發展出的自動思維左右了我們現在的行動。這聽起來很荒誕,但這就是事實。”
積習為何難改?
袁榮親說,習慣其實就是個性的基礎,而個性又決定了我們的命運。從這一點看,可以說“習慣決定命運”。
某外資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員龐先生說,他相信“習慣決定命運”這種說法。龐先生從小極其聰明,上學從來都是不費什麼力氣就能在班級甚至年級名列前茅。但他說:“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選擇讓自己笨一點兒,必須努力學習才能名列前茅,這樣我就會形成努力的習慣,而不是現在的慣性思維‘我稍微努力就能做到最好’。一般聰明加努力的習慣,要遠比聰明加不努力的習慣要好。”
龐先生作過很多嚐試,想培養努力的習慣,但一直未能成功。積習為何如此難以改變呢?
北京大學心理係的鍾傑博士說,最新的神經研究發現,每一個“積習”在大腦中都對應著一個神經回路。輕微的習慣,相對應的神經回路的“刻痕”也比較輕。持久的習慣,相對應的神經回路的“刻痕”也比較重。並且,那些“刻痕”比較重的神經回路可以說有了獨立的生命力,它們自己啟動後,我們就會忍不住去重複相關的行為。那麼,是不是說,積習就沒有辦法改變了呢?
┣ 惡習的第二個好處:立即滿足願望
這種“刻舟求劍”當然不成立。在袁榮親的建議下,小劉試了下當天的任務當天完成。結果,她發現老總對她讚不絕口,既沒有刻意挑她的錯,也沒有給她提更高的要求。在這一刻,小劉明白了:老總不是父親,她沒有必要把在家裏的習慣帶到單位來。
除了“刻舟求劍”式的好處外,惡習普遍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願望立即得到滿足。
超市裏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小孩子哭著鬧著要好吃的好玩的,父母不給買就不罷休。“我必須現在就得到”,這是小孩子最典型的心理。小孩子的視野比較小,他們要做的、要負責的事情並不多,隻要“願望立即得到滿足”,他們就會開心起來。
但是,成人不同。成人需要同時進行幾件事情,而且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個時候,成人就必須有“延遲滿足”這個意識。這是成人和孩子最大的區別之一。
但實際上,很多成人其實和孩子一樣,他們心中泛起一個願望,就希望立即得到滿足,根本沒有“延遲滿足”這個意識。譬如,一些白領一坐到電腦前就迫不及待地先打開電子郵件或QQ、MSN等聊天工具,看看有沒有朋友給自己留言。一旦發現有,不管是多麼無足輕重的話,他們都會立即回話。至於正職的工作,就一直拖了下去。
心理學家認為,“延遲滿足”與父母的訓練有關。在幼兒期,如果父母對其大小便的訓練不嚴,想大小便就隨處解決。那麼,這個孩子在長大後就會既缺乏紀律感,也缺乏“延遲滿足”這種意識。他們想要什麼就必須立即得到。
┣ 接受惡習:它必然對應著一種“次人格”
惡習的對立麵是自控。“自控”的表麵意思就是“自己控製自己”,發誓改變惡習的人也很容易有這樣的觀念:我必須控製住自己。
但何長明說,這是對自控力的一個最大誤解。當我們說“控製”時,就是將壞習慣當作了自己的對立麵或敵人來看待,發誓要擊敗它。但實際上,所謂的擊敗不過是壓抑。它有時會被擊敗,但日後它還會發起攻擊。這就好比彈簧,你壓抑它越厲害,它反擊的力量就越大。這是很多胖子、酗酒者、網絡成癮者等人群在改變壞習慣時一而再、再而三失敗的重要原因。
對我們來說,每一個壞習慣都有其好處。不僅如此,實際上每一個壞習慣都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著我們自己的深層需要。
前麵說的小劉的例子,她之所以總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完成,既是為了逃避老總的指責,也是為了贏得老總和同事的讚譽。許多上網成癮的孩子,他們之所以整日沉溺網絡,要麼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缺乏愛,要麼是學習壓力太大了,一遍遍地重複學習實在太乏味了。
何長明說,我們必須認識到,每一個人做任何事情最終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些深層需要,每一個負麵的、損害性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正麵的動機。如果認真聆聽我們內心的聲音,你會發現,生命中每一部分都是你的朋友,都是為了幫助你更好地生活。當你理解這一點時,就會帶著感激的心去麵對你本來仇視的缺點和惡習,開始把它們當作朋友來看待。這時,你就不會再像麵對敵人一樣試圖去擊敗它們,而是去接納它們、了解它們。這其實就是你人格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你的一個“次人格”。當你這樣做時,這個次人格中所蘊涵的能量就會被我們接受,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隻有當你理解了、接受了,真正的改變才會發生。何長明說,這個過程被稱為“次人格整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