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壞習慣不是你的敵人(1)(3 / 3)

┣ 把惡習當朋友來接納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你必須在周末寫出報告,否則會付出代價。但你卻呆呆地坐在電腦前,腦子裏空空如也,一個字也不願意敲。你一會兒打開旅遊網站,一會兒打開爬山網站,所有的內容你都看過了,但你還是一遍遍地刷新網頁。你強烈地譴責自己,發誓再也不做這些無聊事了。但過了一會兒,剛寫了幾個字,你又開始刷新網頁了。

那麼,換個方式。仔細地聆聽一下你內心的聲音,你會聽見,你心中有一個部分在大喊:你整天做令人煩躁和勞累的工作,你太需要休息和娛樂了。現在,你要感謝這個“次人格”對你的關心和幫助,告訴它你一定會去。但此時此地,你必須先把手頭的工作完成。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分心的想法不再糾纏你了,它相信了你的承諾。

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內心和諧的人,他們將自己內心的每一部分需求都當作朋友來看待,這樣每一部分都不會搗亂。這樣的人不是試圖控製或壓製一些缺點,而總能從它們當中找到正麵的信息。

如果不這樣做,而是一個人整天強迫自己完成這個義務,完成那個責任,那麼,他就會發展出很多個與自己的主人格相敵對的次人格。從意識上看,這個人似乎很負責、很正常,但從潛意識上看,這個人的內心中會有很多衝突。碰到這種人,何長明就會嚐試用“次人格整合法”對他進行治療。這個方法的宗旨就是:我們生命中的每一部分對我們都是有幫助的,我們必須把它們當作朋友來接納。

但多數人沒有這樣的意識,他們對自己的膽怯、苦惱、恐懼、憤怒等脆弱的一麵采取無視或排斥的態度。比方說,有一天早上醒來,你不想上班,有人可能教過你,要忘掉這種不好的感覺,對自己大喊幾聲“我很好”、“我很棒”、“我一定能行”等口號,用這種積極暗示壓下內心那個無助而孤獨的自己。這會起到一定效果,但最終會造成次人格與主人格的分裂。次人格並沒有消失,而是被壓了下去,但說不定哪一天,它會來一個大爆發。

何長明說,在培訓課上,他從不會教學員作壓抑性暗示,而是教學員認真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理解自己脆弱的根源,並從這個根源入手來解決問題。

┣ 尋找動力:發現你內心的使命感

作了改變惡習的決定,卻遲遲不去執行,或者執行了一段時間就放棄了,而惡習仍在繼續。之所以屢屢出現這種情況,其根源是沒有找到使命感。何長明說,強大的使命感才是促使我們改變的發動機。

譬如,很多人都下定決心減肥卻屢屢失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減肥,或者說不知道減肥的動力是什麼。為了保持健康,從而讓自己生活得更美好,更好地幫助家庭,養育子女?還是就是為了讓自己看上去更漂亮?

如果減肥的動力隻是外部動力——讓自己看起來更苗條,那麼,減肥是很容易失敗的,因為周圍人的評價總是七嘴八舌、意見不一,減肥者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打擊而自暴自棄。並且,這樣的動力也不足以讓一個人全身心地奉獻。很多人發誓要減肥後沒幾天就放棄了目標,隻好屢屢抱怨“我就是沒辦法自律”。實際上,任何人都做不到“隨便作一個決定,然後就能百分之百地實施”。要保證自己的誓言得到堅持,就必須給這個決定找到足夠的理由。

一名摔跤選手考上了北京大學,當時他的體重是210斤。在大一、大二期間,他多次發誓要減肥,但每次都是沒堅持幾天就放棄了。兩年過去了,他的體重沒有任何變化。但進入大三後,他隻用半年的時間就將體重減到了160斤。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他談戀愛了,愛情給他的減肥找到了足夠的理由,這催發了他的使命感。

何長明說:“按照我的經驗,最大的問題不是自律,而是我們沒有花費工夫確定願景——為什麼要改變?我們沒有求助於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和動力,沒有求助於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聲音。”

聽聽你內心的聲音,了解一下,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那才是你的動力源泉。初戀的時候和心愛的人初次約會時,你會拖延嗎?當你熱衷於一個電子遊戲時,你會拖延嗎?答案很簡單。當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情時,動力會從內心自動產生,你自然會自律。不要從外界去尋找迫使你改變習慣的東西,因為它們很容易被你放棄。

“當你真正喜歡做一件事時,自律就會成為你的本能。”何長明說,“這就像玫瑰要綻放,茉莉有芬芳,鳥兒會飛翔一樣。所以,請記住,增強自控力的唯一根本在於要找到你真正愛做的事情是什麼,真正想成為怎樣的人,也就是要找到你的人生使命。”

┣ 培育好習慣:兌現承諾,從小處做起

學會了和“次人格”對話,又找到了改變習慣的使命,是不是就OK了呢?

絕非如此。盡管最重要的問題解決了,但改變惡習仍需要一點:立即去做。

因為,每一個舊習慣對應著的神經回路是無法消失的,隻能靠新習慣打造更強大的新神經回路,用新的神經回路去戰勝舊的神經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