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壞習慣不是你的敵人(2)(3 / 3)

無論多麼古怪的心理問題,基本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同類,沒有誰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總有別人和你一樣不幸甚至更不幸。

“我們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句話從這個角度講是有道理的。再不幸的人,發現同樣不幸的人總會覺得像找到親人一樣。

┣ 錯誤認識之二:“痛苦都是因為現在”

產生了懼怕、恐慌、憤怒、焦慮、憂愁等負性情緒,我們會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這個時候,不妨思考一下“為什麼”。

一個27歲的女孩寫信說,她隻談過一次戀愛,分手後再也不敢談戀愛了,因為“我很怕失去,很怕那種如坐雲端卻頓時墜入穀底的感覺,很害怕”。

無數人在戀愛中分手,但多數人後來又開始了新的戀愛,為什麼這個女孩“很害怕”而不敢再談戀愛呢?

一般來說,這可以回溯到童年。這種不敢再談戀愛的女孩多在童年遭受過嚴重的分離焦慮的傷害。譬如,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離開她很長時間,甚至,父母一方離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這種嚴重的分離焦慮最後化為一種無意識,深埋在她的心底,分手重新喚起了她的無意識,又一次誘發了她嚴重的分離焦慮。於是,她寧願麻木,也不想再有親密關係。

戀愛中死去活來的痛苦大多與童年分離焦慮有關。當痛苦時,不要隻沉浸在痛苦中,或者以尋找刺激的方式來降低或麻木自己的痛苦,而要思考一下“我為什麼這麼痛苦,我重複了童年的什麼體驗?”

一對姐妹,在同一所大學讀書。妹妹失戀後割腕自殺,姐姐從此發誓再也不談戀愛。她果真堅持了下來,四十多歲了仍然單身。

從表麵上分析,姐姐可能是因為太內疚,同時又認同了妹妹,以妹妹的身份恨那個男人,也恨所有男人。但是,如果追溯到童年,就可以明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她們的爸爸辜負了媽媽,有了第三者後和媽媽離婚,也離開了她們。當時,她們一個四歲,一個兩歲,正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爸爸的離開給她們造成了嚴重的分離焦慮,她們一早就埋下了對男人的懷疑和憤怒。妹妹年紀小,產生的主要是自卑;姐姐大兩歲,產生的主要是恨。

很多人談戀愛會分手,但妹妹之所以割腕自殺,是因為分手喚起了她兩歲時爸爸離開導致的絕望感。而姐姐之所以恨所有男人,並不僅僅是因為妹妹的遭遇,更是因為她心中早就埋下了對男人的恨,妹妹的事情隻不過再一次證實了這種恨是“合理的”。

這個27歲的女孩,和這對姐妹,對她們來講,她們的邏輯看似是合理的,因為成年的體驗重複了童年的災難。

但是,如果她們能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懼怕和憤怒究竟從何而來,她們就會明白,自己的懼怕與憤怒是建立在有限的人生體驗上的,是不合理的。

┣ 錯誤認識之三:“用一切辦法減少痛苦”

孔子說,人的認識能力分四個層次,“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以前,我覺得他的話說得非常漂亮,非常有道理,但在我有限的31年人生中,迄今尚未遇到真正的“生而知之者”,我所知道的心理學大師,都是“困而學之者”。

譬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因為提出了患者中心療法、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等概念,被心理治療界認為是最有貢獻的心理治療家。他對醫患關係的論述更是精彩絕倫,關係也成了他的治療理論的精髓。但是,羅傑斯在成為心理學家之前,一直是非常自閉的,他的妻子是他第一個真正的朋友。他很痛苦,認真思考人際關係,並最終找到了愛的真諦——“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受”。從此,他比絕大多數人更懂得理解,更能接受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