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他提出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森田療法成為治療強迫症、社交恐怖症等心理疾病的一種非常流行、有效的療法,而他自己在讀大學時正是一名嚴重的神經症患者。
再如,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他提出的戀母情結、童年創傷和無意識等成為理解人性的鑰匙,而他自己恰恰是一個有嚴重的戀母情結的孩子。
再如,國內著名口吃矯正專家平易,他自己以前就是一名嚴重的口吃者。他是在進行自我治療的時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不斷地顛覆我對孔子四分法的迷信。現在,我更堅信美國心理學家派克的表述——“逃避問題及其內在痛苦情感的傾向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我們想逃避痛苦,但痛苦背後的問題恰恰是我們的一部分,須臾不可分離,根本逃避不了。所謂的逃避,隻不過是運用種種自欺的方式扭曲了我們對問題的認識,從而減少我們的痛苦。我們以為看不到它們了,但其實它們還是我們甩不掉的尾巴。
而那些直麵自己的痛苦及痛苦背後的問題的人,每一次痛苦就促進了他們的成長。
陳祉妍博士說,痛苦是一個信號,也是一個契機。痛苦告訴我們,“你應該改變了”,而那些勇敢地直麵痛苦的人,也最容易抓住這個契機讓自己的人性成長。
要記住,簡單地逃避痛苦,必然會陷入自我欺騙。直麵問題自身,會將你帶向成長之路。
┣ 錯誤認識之四:“我能控製自己的一切”
我們經常以為,我們能夠控製自己的一切,這種錯誤認識是強迫症、社交恐怖症和口吃等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
一位男青年來信寫道:
“我是一名步入社會就業已經六年的普通人,但是,我一直希望我能有不平凡的作為!雖然現在處境也還過得去,但是,我想要更多!對自己也有一定的了解。總結走過的這幾年,我意識到自己在個性方麵還不成熟!
“主要的問題是,我很多時候都不能集中意誌思考自己要思考的問題,往往會在思考的時候走神,這樣一來,我的效率就很低,想向你請教一下:怎樣才能集中意誌思考問題?”
一位年輕媽媽寫信說:
“我很愛我的孩子,但我有一次居然產生了想掐死他的念頭。天哪,我怎麼能這麼想,我一定是瘋了。於是,我拚命壓製這個念頭,但它現在出來得越來越頻繁。我現在都不敢抱孩子了,生怕我控製不住自己。”
這位男青年和這位媽媽的問題有些類似,他們都以為自己能控製自己的一切。男青年偶爾走神,他就認為會嚴重影響自己的追求。年輕媽媽認為愛孩子就絕對不能產生“想掐死孩子”的念頭。
他們都是有了絕對化的想法。人們經常犯這樣的錯誤,是沒有認識到,我們頂多隻能控製自己的意識,但意識隻是心理能量的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潛意識壓在心底,是我們不能直接控製的。它們會時不時地浮出水麵,這一點是必然的。我們不想它們出現,這隻不過是不切實際的要求罷了。
潛意識的特點是,我們越想控製它,就越控製不了,它的活動會越來越頻繁。譬如,那位年輕媽媽拚命想壓下掐死孩子的無意識念頭,這種念頭就會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一個人的潛力無限,但一個人的意識能直接控製的範圍卻很有限。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不要總是和潛意識過不去,不必和走神、壞念頭等偶爾出現的問題較真。否則,它們就會成為真正的問題。
┣ 錯誤認識之五:“沒有它我就一切OK”
很多時候,當我們把一切焦點放到問題上時,這個問題就會成為我們拒絕成長的一個替罪羊。
譬如,前麵提到的斷了一截小手指的大學生,他最後的斷言是“自己的一生就毀在這一截小手指上了”。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可以作一個最基本的假設,如果他有這一截小手指,那麼他的人生就會一切OK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