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學生,高考前一隻耳朵失去了聽力,這沒有妨礙他考上名牌大學。但進入大學後,他發現因為聽力的缺陷,他在公共場合不能自如地與人交往,於是,他開始把自己封閉起來。不久,他愛上了一個女孩,女孩對他也不錯,但他認為耳朵的缺陷令他配不上她,於是他一次次地在感情中逃避。
因為不斷重複感情的創傷,他最終患了重度抑鬱症,逃避到網絡世界裏,整日打電子遊戲。
那時,他以為,如果沒有這隻耳朵的問題,他的世界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
但是,他的耳朵後來治好了,這個時候他才發現,自己仍然麵臨著許多問題,他仍然抑鬱,他仍然自閉……最後,他明白耳朵問題不過是一隻“替罪羊”,成長是需要勇氣的,但他缺乏成長的勇氣。於是,耳朵問題成了他給自己找的一個偷懶的天然理由。等耳朵好了,他隻不過少了一個生理缺陷,但其他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
有些男孩會把個子矮當作替罪羊,於是拒絕成長;有些女孩會把相貌醜當作替罪羊,於是拒絕成長。他們把一切問題都歸罪到自己的某個缺陷上去,經常會幻想“如果……一切OK”。
但是,一些個子同樣矮的男孩、相貌同樣醜的女孩非常有勇氣地去生活,並活得非常成功。一些高大帥氣的男孩和一些美貌的女孩卻同樣找到了各種各樣的替罪羊而拒絕成長。
你最在乎自己的什麼缺陷?好好思考一下,它有沒有成為你的替罪羊?
心靈成長書吧:《克服焦慮》
作者:維雷娜·卡斯特
啟迪性:5.0分 易讀性:4.5分 趣味性:4.0分 推薦度:5.0分
推薦理由:
如果這本書的書名是《消除焦慮》,那麼我給它的推薦度將是0分。
因為,作為人類最基本的情緒,焦慮有它自己的特殊意義。當我們感受到局限的時候,焦慮就會產生。這時,我們可以通過焦慮,發現人生的局限性,然後或者繞過它,或者化解它,或者超越它……
相反,一旦我們消滅了焦慮,也就毀掉了這樣的機會。
然而,因為焦慮會令我們難受,所以我們很容易做一些工作,令自己盡可能遠離焦慮。
譬如,為了逃避焦慮,一個男子可能會發展出“反恐怖行為”。麵臨一些挑戰的時候,他勢必會焦慮。焦慮令他難受,於是他對自己說,絕對不能軟弱。於是,這個男子會成為一個看似極其大無畏的男子漢,無論什麼場合下都表現得絲毫沒有畏懼和軟弱。也就是說,他看上去沒有絲毫的恐懼了。
這樣的男子容易令人崇拜,但維雷娜·卡斯特會警告你,不要靠近這樣的男人。因為,他們的“英勇”缺乏寬容,他們絕對不能容忍自己的軟弱,同時也絕對不能容忍別人的脆弱,當看到你膽怯、害羞時,他們會給予無情的嘲諷。
這時,他們看似是不能容忍別人的膽怯,但實際上,他們是懼怕別人的軟弱會喚醒他們膽怯的一麵。
這就導致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發生。一個飛行員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在戰爭中轟炸了什麼目標,逃脫了哪些險境。他講述時的神情令人覺得他英勇無比什麼都不怕。然而,一天,他在羅馬的街頭被人偷了錢包,之後一下子患上了街道恐怖症,幾個月時間都不敢上街。
反恐怖行為的代表人物是希特勒。希特勒小時候,他的老爸就一邊暴打他一邊嘲笑他的弱小和無能。結果,希特勒變成了一個不怕疼不怕死的男人,他徹底屏蔽掉自己弱小的一麵,堅信隻有強者才有資格生存。這種邏輯最終演變成極端的種族主義:隻有“優秀民族”才能生存,隻有“優秀的男女”才最有資格繁衍後代。
假若希特勒接受的父愛多一些,能夠接受自己的脆弱所帶來的焦慮,那麼他就有很大可能不會成為戰爭狂人。
希特勒之所以能駕馭當時的德國,也是因為德國仿佛正任人宰割,這令德國人陷入了嚴重的焦慮中。這時,像希特勒這樣的人物能用絕對的教條主義消除他們的焦慮。
當時德國人的這種心態,其實也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現在,到處都是健康飲食的各種建議,但這些東西讀得越多,你越容易發現,它們好像根本不可信,因為你把它們綜合到一起就會看到,這些建議一定會相互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