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些建議可能隻是迎合了我們對絕對安全的渴望而已。我們知道,絕對安全不可能,但還是願意看這些建議,因為它們減少了我們對“絕對安全不可能”所產生的焦慮。
逃避焦慮會導致許多問題,像比較常見的強迫症、恐怖症等心理疾病,都屬於焦慮障礙這一大類。
關於焦慮和焦慮障礙的書非常多,但維雷娜·卡斯特這本書尤其值得鄭重推薦,因為這本書是從關係的角度去詮釋焦慮的,而且詮釋得非常精妙。
這裏的關係,也即我們童年與父母等最重要的親人的親密關係,以及我們現在與情侶、孩子等最重要的親人的親密關係。
影響關係的要素有兩點:愛與自由。愛,令關係更近;自由,則令關係保持距離。這兩點相互矛盾,而問題也就在這裏——隻有距離合適的關係才令我們滿意,太遠或太近的關係都會令我們焦慮。
與最重要的親人分離,會導致分離焦慮。3歲前的孩子,如果與父母頻頻嚴重分離,那麼這個孩子的心靈上會刻下很深的烙印,令他一直陷於深深的不安全感之中。
如果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隻有一個維度就好了,那樣父母就可以拚命地去愛孩子,和孩子緊緊黏在一起,令他絕對沒有一點兒分離焦慮。
焦慮的核心是關係
但問題麻煩就麻煩在這裏,如果父母與孩子黏得太緊,孩子也會產生分離攻擊。也就是說,他想攻擊父母,以與父母產生適度的分離,從而給自己留下足夠的獨立空間。不過,假若父母喜歡黏孩子,那麼這個孩子的分離攻擊一定會被嚴重壓抑,因為這樣的父母會用各種辦法對孩子表示,這是愛,你不應該生氣,否則就不是好孩子。
童年時產生過太多的分離焦慮,會令一個人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讓他難以信任別人。然而,童年時的分離需要如果被嚴重壓抑,那麼這個孩子也會產生嚴重的問題,他學不會捍衛自己的心理疆界,也學不會適度地表達攻擊性。
這就是焦慮的兩個關鍵內容:為得不到愛而焦慮;為得不到自由而焦慮。其他的焦慮形式,隻是這兩個內容的延伸而已。
譬如,考試焦慮基本上都屬於前者,是學生擔心考了差成績而得不到父母的愛與認可;強迫症和恐怖症,多是分離攻擊被嚴重壓抑。
由此,維雷娜·卡斯特這本書看似是在寫焦慮,其實是在寫親密關係。如果你正在為某種親密關係而頭疼,那麼我強烈建議你好好讀一下這本書。
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專門探討了關於焦慮的夢。
白天,或許你成功地消滅了焦慮,譬如,你動用反恐怖主義的心理機製,成為一個絕對英勇的人。然而,這種消滅,其實不過是把焦慮壓抑到潛意識中而已。那麼,晚上,焦慮一定會更頻繁地出現在夢中襲擊你。
如果你在夢中頻頻被焦慮襲擊,那麼這也是一本必讀的書。
按照存在主義哲學,隻要你渴望觸及人類、社會乃至世界的真相,那麼你會一直焦慮下去。因為,不管成長到哪一層次,你一定會發現新的局限性,這時焦慮就勢必會發生。所以,許多哲人越深入這個世界,就越明白自己無知。從這一點而言,焦慮是推動我們認識世界的動力。
同時,從這一點而言,麻木也有它的道理。因為,永遠焦慮的滋味的確不好受,所以許許多多的人寧願變成一個簡單的人,恪守著一些最簡單的道理,從而獲得夢寐以求的安寧。
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但相對而言,我更喜歡維雷娜·卡斯特在這本書中所宣揚的態度:
關鍵是要擯棄那種不惜一切代價抵製焦慮的信念,因為這一種信念無異於宣稱我們沒有受到任何威脅,或不想受到任何威脅。但如果我們承認受到了威脅,就能使拯救的手段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