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1)(2 / 3)

Z四年級之前正是如此,她拒絕承認很少有人愛她的人生真相,於是她神經質式地極其在乎別人的評價,無比渴望得到親友、同學和老師的關愛。爸爸媽媽沒有給她的,她渴望從別人那裏得到。但沒有人願承擔這種重量,於是大家對她的索取都有些抵觸。她的一個表哥說,小時候的Z盡管看上去很乖巧,但他覺得她心中總有一股強烈的怨氣,這讓他和親友都有些不喜歡她。

但通過那次暢快的哭泣,她最終承認了這一人生真相,她不再和這個人生真相較勁,不再把力氣花在刻意迎合別人的努力上。

這是很關鍵的一點。Z說,如果說那次哭泣前後有什麼最大的改變,就是:“以前我圍著別人轉,總渴求別人給我什麼;以後我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隻為自己跳舞。”

Z說,當她第一次讀到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的女主人公“輕舞飛揚”的個人獨白時,驚異不已,覺得那段話仿佛是為那次哭泣後的自己而寫的:

我輕輕地舞著,在擁擠的人群之中。你投射過來異樣的眼神,詫異也好,欣賞也罷,並不曾使我的舞步淩亂。因為令我飛揚的,不是你注視的目光,而是我年輕的心。

隻是,要把那句“我年輕的心”改成“我自己的心”。Z說,以前,她對別人戰戰兢兢,特別想贏得別人的認可,結果贏得的卻是冷落和嘲諷。後來,她不再關注別人,不再渴求別人的認可,隻是“為自己跳舞”,但人們反而走過來,和她一起跳舞。

這是常見的人生悖論。不過,這一悖論並非是什麼人性的劣根性,而是Z自己的心境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變化就是前麵提到的那一點:她接受了自己人生的悲劇性。套用魯迅的名言就是,她終於能夠“直麵慘淡的人生”。

┣ “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

當“直麵慘淡的人生”時,會產生什麼情緒呢?毫無疑問,就是悲傷!

悲傷,是非常令人難受的情緒。我們普遍抵觸悲傷。前兩天,一個讀者打電話給我說,她現在的生活令她非常難過,但她的方法是強顏歡笑,給別人的印象是她一切都很好。

但是,當你抵觸悲傷時,你的心也就遠離了你悲慘的人生真相。不過,這隻是遠離,並不是消失。悲慘的人生真相永遠不會因為我們作一些主觀努力就從我們的世界中消失,並不再對我們的心靈產生消極的影響。

甚至恰恰相反,你越想否認一些悲慘的事實,這些悲慘的事實對你的消極影響也就越大。譬如Z,當她想否認沒有親人愛她的事實時,她要做的事情就是盡力爭取別人對她的認可和愛,但這令她更加受傷。

但是,當她那次徹底地沉入悲傷中時,她卻平生第一次擁抱了自己悲慘的人生真相,那麼沉重的人生真相顯然並未摧毀她,相反卻給了她活下去的力量。

Z並非特例,而是一種最普遍的心理機製。無數的心理治療師都發現,悲傷的過程是告別不幸的過去的必經之路。若想幫助來訪者從不幸的過去中走出來,就必須幫他完成一個悲傷的過程。

並且,必須是那種真切而純粹的悲傷,不是來訪者為了贏得心理治療師的認同而表演出來的悲傷,而僅僅是直麵自己的不幸時產生的自然而然的難過。

當我們陷入這種真切而純粹的悲傷時,必然會淚如泉湧,而這淚水就宛如心靈的洪水,會衝垮我們在自己心中建立的各種各樣的牆,最終讓我們的內心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

以前,你拒絕悲傷,也拒絕直麵自己悲慘的人生真相。你巨大的心理能量都花在了否認真相、與真相較勁上。

現在,隨著心靈之牆的一一倒塌,你坦然接受了悲慘的人生真相,你不再去否認,也不再去和這注定不可能改變的事實較勁。當你做到這一點時,你的心理能量就獲得了解放,它們以前被你投注到外界的人和物上。但現在,這能量回到了你自己身上……

這正是Z當時的心理過程,當她承認“你很慘,非常慘”之後,她立即感受到了這力量,於是對自己說:“你有力量好好活下去!”

最真純的悲傷過程必然有這樣的結果。因此,廣州樸實管理谘詢有限公司的谘詢師舒俊琳感歎說:“悲傷,是完結的力量!”

悲傷所完結的,是人生悲慘的真相。當然,這真相永遠不會消失,但經由悲傷之路,我們的心靈從這真相中的悲劇中獲得了解放。甚至,這真相的悲劇性還會成為我們心靈的養料,促進我們成長。

┣ “死而複生”成了她的“悲傷後遺症”

其實,所有的情緒、感受和體驗都有這種力量。任何情緒、感受和體驗都是天然產生的,它們都在告訴我們一些信息,在指引我們走向好的成長之路。

我們需切記:我們的力量不在於我們看上去有多快樂,而在於我們的心離我們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關於悲傷,我喜歡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的話:

悲傷把你的注意力從積極的生活中轉移開,聚焦於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當你損失慘重或處於極度悲痛的時候,你會想到對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個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層規劃,而不是令人精力渙散的小玩意以及娛樂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