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恐懼告訴你什麼對你更重要(4)(2 / 3)

私人領域,即指一個人的親密關係領域,如親子關係與情侶關係。社會領域,即指一個人的其他關係領域,如同事關係、社群關係、朋友關係。

兩種惡都有同樣的含義:“我”向你索求某種你並不情願的東西。

2. 什麼導致了這些“壞人”擁有對我們“作惡”的力量?是他們的成長經曆還是他們的欲望或是其他的?

答:這個問句有一個問題:分裂。隱含的意思是,“我們”與“他們”截然不同,我們是善的,他們是惡的。他們行凶,我們是受害者。

分裂,也恰恰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心理問題的源頭是我們如何處理原始的母子關係的分裂:好媽媽與壞媽媽,好我與壞我。

最幼小的3個月前的嬰兒無法處理一種矛盾:媽媽一會兒是好的,一會兒是壞的。他處理此矛盾的方法是分裂,好媽媽是一個人,壞媽媽是另一個人,它們根本不是一回事。

同樣的,他也無法處理自己的一種矛盾:一會兒他充滿善意,一會兒又充滿惡意。他同樣使用分裂的方式來處理此矛盾,將好我留住,否認壞我。

假若得到足夠好的照料,嬰兒在3個月大左右可擁有整合的能力,他發現,好媽媽與壞媽媽其實是一個人,好我與壞我其實是一個人。

要形成這種整合能力,關鍵是好的部分足夠多,而這隻能取決於媽媽,即媽媽的照料足夠好,媽媽與孩子的愛的連接足夠強。

發展這種整合能力,也許是畢生的功課。

真正的“壞人”,譬如連環殺手周克華,是嚴重缺乏整合能力的人。雖然在“我們”的眼裏看來,他們是絕對的壞人,但在他們的眼裏,他們仍是好人,而他們以外的整個世界都是壞人。

如此就可明白一點,“壞”的關鍵,是你對“我”與世界所構建的整體持有何等的態度。假若你整體上持友善的態度,那你即為善;假若你整體上持有惡,那你即為惡。

所以說,一個人若將幾乎整個世界都視為惡,而將自己視為善,那他勢必是惡的。盡管他可能會身體力行實施善行,但他向惡行的轉變非常容易發生。

再強調一下:“壞人”是缺乏整合善與惡、好與壞的能力的人。

或許你會說,我也是黑白分明、非敵即友,總是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可我一直是個大好人啊,周圍人也都這麼看我,我對自己的認識,和周圍人對我的認識是一致的。

OK,那我就要推斷,你身邊極可能會有一個壞人,而這個壞人最可能的就是你的父母、你的伴侶或你的孩子。

超級好人身邊總會有一個臭名昭著的壞人,他們這種外在的分裂,根本上是內在分裂的結果。超級好人割裂了自己的惡,將其壓抑,但這份惡會在身邊人的身上呈現出來。

在親密關係中,最容易看到“壞人”擁有對“好人”作惡的力量,這是極其微妙而複雜的心理在發揮作用。

3. 在這種惡的心理模式和關係中,我們會被置於何種處境?

答:美國電影《守法公民》中,凶徒達比當著男主人公克萊德的麵奸殺了克萊德的妻女,並對克萊德說:你不能反抗命運。

達比的話透露了他內心的邏輯:他這麼做,是為了將自己的悲慘“命運”轉嫁到克萊德身上。

可以推測,達比的童年一定是充滿高強度的暴力,而對他施虐的,就是他最親近的父母或其他養育者。幼小的他不能反抗,最後這種無能為力化為一種可怕的人生哲學——這是我的“命運”。

他認命了,並認為弱肉強食就是這個世界的道理。他追求成為強者,但他柔弱的內在小孩不斷呼喚,傳遞出達比不能承受的創痛。為了躲避這種傷痛,他將自己的傷痛轉嫁給別人。這是他為何淩辱弱者的原因。

麵對這樣的凶徒,若你認為自己無能為力,那麼你要知道,這就是他們所追求的。或者,心理學的說法是,你是認同了他們所投射過來的他們自己身上早就有的無能為力。

所以,你要知道,瘋狂砍殺女鄰居的陸劍波,其實是一個滿腹創痛的兒童。

看懂凶徒的心理,不難。

難的是,為何尤其在伴侶關係中,超級好人總會找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