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說出“我接受”,讓心靈回歸自由(1)(2 / 3)

我們越想改變父母,他們就會越糟糕!

三四歲的孩子得出了這個結論,令我大為驚訝!我不禁感歎:天哪!要是我們小時候都得出過這個結論,而且將它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那麼大多數心理醫生可以改行了。因為,假若一個孩子堅守這兩個信條,那麼隻要他的父母不是糟糕到會殺掉孩子的程度,那麼這個孩子總能靠自己的力量得救的。

實際上,多數心理問題,就是因為我們小時候拒絕接受自己的父母,拒絕接受這個生命中最大的命運。相反,我們渴望改變父母。這種渴望注定會失敗,於是我們將這個渴望深埋在心底,長大了,再按照這個渴望去選擇配偶,並像童年渴望改變父母一樣來改造配偶。

譬如說,有過一個暴虐老爸的女孩。她小時候,極可能產生過要改造暴虐的爸爸的願望。但是,正如蒙特梭利幼兒園的那幾個孩子得出的結論,她這個願望一定會失敗的,而且她越想改造爸爸,爸爸對她就越糟糕。結果,屢屢受挫的她,隻好把這個願望深埋在心底。

當然,這個願望隻是深埋在心底,成為潛意識的一部分,而不是消失。

結果,等這個女孩長大後,那些有暴力傾向的男子,會對她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他們好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她接近他們、迷戀他們。同時,那些充滿愛心的好男子,對這個女孩卻缺乏吸引力。

這種吸引力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深埋在女孩心底的改造夢想。以前,她渴望改變暴虐的老爸,但失敗了。現在,她渴望選擇一個同樣暴虐的男子,繼續去實現她潛意識深處的改造夢想。

但是,她的意識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因為那個改造夢想是源自潛意識深處的。於是,這種有暴力傾向的男子對她的吸引力,她就隻能用“迷戀”“激情式的愛情”“上天注定”等詞彙來描述了。

然而,正如她童年時的改造夢注定會失敗一樣,她成年後的改造夢一樣也會失敗。這些被她的潛意識選中的男子,像她的老爸一樣,首先是不可改變的,其次是她越想改變,他們就會變得越糟糕。

結果,她會帶著滿身的傷痕離開這個有暴力傾向的男子。接下來,她又投入另一個有暴力傾向的男子的懷抱。

這是很多好萊塢女明星的人生寫照。譬如哈莉·貝瑞,她小時候有一個糟糕的黑人老爸,既不負責任,又常暴打她的媽媽。長大後,貝瑞的幾次婚姻,都是選擇了同樣有暴力傾向的丈夫。結束第二次婚姻後,貝瑞傷心地說,她“不會再有婚姻”。

貝瑞要想結束她的這種強迫性重複,她就必須承認並接受自己的命運,像那幾個三四歲的孩子學習,對自己說:父親是不可改變的,有那樣一個父親,是我的命。

假若她能發自內心地做到這一點,那麼她勢必會號啕大哭幾場,為自己那麼悲慘的童年,也為自己那麼悲慘的人生經曆而悲傷。但正如《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中所詮釋的道理那樣,真而純的悲傷,會幫助她告別——注意,不是忘記——悲慘往事。

如果做到這一點,她會發現,她喜歡的男子類型,好像發生了巨大改變。這隻是因為,當她學會接受自己有一個糟糕的老爸的命運後,她潛意識深處的改造夢想也隨之消失。沒有了來自潛意識的病態渴望,那些暴虐男子自然就對她來說沒有什麼吸引力了。

┣ 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命運

當然,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我在《在關係的鏡子前審視自己,理解自己》中提到的劉濤,已50多歲,非常堅強,有無比豐富的人生閱曆。但他在和我交談時,仍然經常說:“如果我媽媽不那樣做,就會……”“假如我媽媽做了什麼,我就……”

顯然,當他這樣說的時候,他就是一個飽受傷害的小男孩,他的心理狀態退行到了5歲前的時候。在這種年齡,他拒絕接受自己有那樣一個媽媽的事實,他幻想可以改造自己的媽媽。

當然,正如蒙特梭利幼兒園的孩子所發現的道理那樣,劉濤小時候的改造夢想注定會失敗。媽媽不會滿足他的改造夢想,甚至當他向媽媽說出自己的渴望時,媽媽反而會變得更糟糕。

結果,他也一樣,把這種改造夢想深埋在心底。但是,等長大後,當碰到他所迷戀的女性時,這種改造夢想就會被強烈地激發出來。

25歲左右的時候,正在香港打拚的劉濤瘋狂地愛上了一個當地女孩。他回憶說:“我不惜為她做任何事,她要什麼我給什麼。我掙的錢還算不少,但當時差不多都花在她身上了。甚至,我還想,為了她我可以去死。”

但是,劉濤瘋狂的愛,是有一個條件的,那就是:她得愛他,不離開他。但最令他傷心的是,盡管他這麼瘋狂地付出,這個女孩還是離開了他。結果,劉濤的心理一度出現崩潰,後來花了10年時間才慢慢地找回自己。

這其實也是源自改造夢想。

當劉濤講完他的愛情故事後,我請他回憶:“你有沒有對另一個女人這樣做過?慢慢回憶,別著急。”

結果,劉濤想了一會兒感慨地說,做過,那就是他的媽媽。他說,小時候,他曾經像對待那個香港女孩那樣對待媽媽,拚命討好媽媽,為媽媽做一切可以做的事情,但目的很清楚,就是為了贏得媽媽的愛,讓媽媽像愛帥氣的弟弟一樣愛不夠帥氣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