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說出“我接受”,讓心靈回歸自由(1)(3 / 3)

但是,他失敗了。不管他怎麼做,媽媽都沒有改變對他的態度。於是,他一方麵深深地絕望,但另一方麵把這個改造夢想深埋在心底。等遇到並癡迷上那個香港女孩後,他潛意識深處的改造夢想被強烈地激發出來,於是,在這個女孩的身上,他又完美地重複了一次童年時對待媽媽的那些方式。

要命的是,和童年一樣,這次改造夢想也失敗了。那個女孩,還是離開了他,嫁給了另外一個男人。並且,和童年一樣,劉濤再一次深深地陷入了絕望。

這就是最常見的人生謎團:童年時所受過的苦,長大後我們會再受一次,不過,這次的受苦,目的是糾正童年的錯誤。

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成年後的這次受苦,居然成功了,我們從戀人身上完成了童年時沒有從父母身上完成的夢想。不過,這種情況之所以會發生,並非是因為戀人按照我們的意願改變了自己,而是戀人自己具備改變的意願,他自己主動作了改變。

┣ 答案在你自己身上

但大多數的這種重複性受苦,最後都失敗了。這種時候,一部分人會幡然醒悟,放棄了對迷戀式愛情的執著,而追求更平靜的戀愛,並且不再對新的戀人或配偶產生改變的渴望。也有另一部分人,繼續把這種願望深埋在心底,於是要麼去尋找新的戀人去追求自己的改造夢想,要麼希望能改變配偶,讓配偶滿足自己的改造夢想。

譬如,劉濤的改造夢想,就蔓延到了劉太和弟弟劉洋的身上。有時,他會抱怨太太不理解他,“要是她能理解我並包容我,我就徹底好了”;有時,也會抱怨弟弟劉洋,“他要是小時候能幫幫我,讓媽媽分一點兒愛給我,我也不會有後來那些心理問題”。

劉濤對太太和弟弟的抱怨,以前比較強烈,但現在越來越弱。因為,他逐漸意識到他才是解決自己問題的答案。並且,他也開始明白他那樣抱怨太太和弟弟,其實是將他對媽媽的一些責難不公平地轉嫁到了太太和弟弟身上。

等明白這些以後,劉濤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了問題的核心:他和媽媽的關係。

他說,他從理性上知道,放棄對媽媽的改造夢想是對的,接受自己有一個糟糕的媽媽這個事實是對的。但是,從感覺上,他覺得自己很難做到這一點,他能感受到自己對媽媽的強烈的抱怨。

這也是事實,是他此時此地的事實。我對他說:“不僅要尊重過去的事實,不與過去的事實作糾纏,接受自己有一個糟糕的媽媽這個事實;同時,也要尊重現在的事實,尊重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暫時做不到完美狀態的事實。”

很多時候,我們一看到解決問題的完美狀態,就渴望自己立即抵達那個終極狀態,當達不到的時候就譴責自己。這也是一種自戀,以為自己可以輕鬆擁有抵達完美狀態的自由。但當這樣想的時候,我們的自由度反而會受到損害,因為你譴責自己,其實就是你的一部分自我在譴責另一部分自我,而且一般都是“內在的父母”在譴責“內在的小孩”。但“內在的小孩”才是我們的動力之源,我們對它譴責太過,可能會讓它生出不滿,於是,它反而拒絕成長。

若想最快地獲得自由,就要接受並尊重自己暫時難抵達最佳狀態的事實。假若看到了自己的成長,那麼也要接受這個事實。

譬如劉濤,他其實一直在成長。被那個女孩拒絕後,他盡管心理出現了一次嚴重的崩潰,但這次崩潰,讓他暫時對迷戀式愛情失去了信心。就是說,他部分地放棄了改造夢想,把注意力從媽媽和完美戀人身上轉移到了他自己身上。在那10年時間裏,他努力反省自己,並養成了有節律的生活、經常鍛煉身體等很多好的生活規律。

並且,他心靈現在的開放程度,要遠勝以往。他說:“就好像又重新回到了黑暗的山洞,但手裏多了一支蠟燭,於是不再像以前那麼害怕。”

黑暗的山洞,可以理解為他的潛意識,手裏的蠟燭,則可以理解為他的自知之明。他一個人拿著這支蠟燭回到了黑漆漆的山洞,意味著他正從自己的身上獨自尋找答案。

┣ 接受當下

渴望改造別人,其實是一種自戀狀態。

這不難理解,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是自戀的,而年齡越小,這種自戀就越嚴重。童年的自戀有兩種含義:

好的事情,小孩子會認為是自己所導致的,假若爸爸媽媽關係很好,一家人溫馨和睦,小孩子就會想,這是他造成的。

壞的事情,小孩子也會認為是自己導致的,譬如父母離婚,小孩子會覺得是他的錯,假若他做了什麼,也許父母就不離婚了。

好的父母,會把孩子安全地帶出自戀狀態。孩子最終會明白,什麼事情是他的責任,什麼不是。但糟糕的父母,有時會指責孩子,假若父母一方說,我們離婚都是因為你,那麼這個孩子會遭到致命的打擊,他可能會終其一生都有深深的內疚感,因為他相信是他讓父母離婚了。

我們不隻是在童年才自戀,長大了也一樣會自戀。並且,童年越缺乏愛的孩子,長大後會越容易自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