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說出“我接受”,讓心靈回歸自由(2)(1 / 3)

這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特別強大,特別有力量,可以很自由地做很多事情。但是,當我們自戀地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忽視很多重要的信息。

作為成年人,我們最容易自戀的一點是,既然悲傷、憤怒、內疚和恐懼這些消極的情緒那麼傷人傷己,那麼幹脆“消滅”掉它們算了。

┣ 接受悲傷

於是,我們盡可能偽裝得不悲傷。但沒有悲傷,我們就無法與悲慘往事做一個告別。一個女子,丈夫突然出車禍去世,她忍住悲傷,極力地安撫公公婆婆等親人,獨自一人操辦了丈夫的葬禮。為了不引起親人的悲傷,她在丈夫的車禍現場和葬禮上都沒有表現出深切的悲傷。之後,還為了公公婆婆,她強裝笑臉,像一個模範兒媳一樣,無時無刻不都在關注他們的感受,用各種辦法逗他們開心,幫他們忘卻悲慘往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自己的問題越來越重,她失眠、焦慮、憂傷,最終陷入了深深的抑鬱。後來,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她好好回憶了一下丈夫出事前後的細節,肆意地、無比傷心地大哭了幾場,才從這種狀態中走了出來。

丈夫意外去世的事實已無可更改,這一點不容否認,她隻有接受。那麼,相應的,丈夫去世後,她無比的心痛和悲傷也是事實,這一點也不容否認,她必須接受並給予尊重。

實際上,悲傷是大自然對她的饋贈,隻有借由悲傷,她才能從失去最摯愛的親人的傷痛中走出來。其他任何辦法,都做不到這一點。

┣ 接受憤怒

再如憤怒。憤怒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別人對你侵犯得太厲害了,你要告訴對方:停!你不能再侵入我的空間。

但是,因為憤怒是最容易傷害別人的,所以我們很容易拒絕憤怒。尤其是在家裏,我們最容易抵製憤怒。因為,我們會想,既然你愛家人,怎麼能對家人憤怒呢?

然而,無論多麼至親摯愛,假若另一個人不尊重你,經常指揮你、控製你的時候,你一樣會憤怒。

一個女子說,她5年之內隻回了兩次家,因為“回家誰都不舒服,還是少回為妙”。但是,當我讓她描述自己的家庭時,她的父母雖然不能說完美,但好像也沒有做過嚴重傷害她的事情。那麼,她怎麼對父母這麼疏遠呢?

最終,我們一起找到了答案:她的媽媽太愛指揮她、控製她了。小時候,她的媽媽為她安排一切,已令她煩不勝煩。現在,她工作了,結婚了,都有自己的孩子了,她的媽媽還是要女兒聽她的話,要是女兒不聽,她媽媽就非常生氣。

這位媽媽如此愛侵入女兒的空間,女兒不憤怒才怪。但是,媽媽是最親近的人,按照規矩,她不能對媽媽表達憤怒,她也不能接受自己會對媽媽憤怒這個事實。但憤怒是天然產生的,不會因為我們不想憤怒就可以不憤怒。結果就是,她意識上不怎麼憤怒,但潛意識卻表達了極大的憤怒——5年內隻回兩次家。

假若這個女子想改善她和媽媽的關係,她就應當尊重自己的憤怒,並帶著這種情緒與媽媽溝通和交流。這種溝通和交流,一開始一定是不愉快的,但它會把關係帶向好的方向。因為,隻有適當地表達出憤怒,她的媽媽才會適當停止對女兒的過分幹涉,隨後,女兒也會相應地親近媽媽。

┣ 接受內疚

還有內疚。內疚,本來是一個信號,告訴你,某個關係的付出與接受已經失去了平衡,需要調整了。

但是,內疚的感受是如此不舒服,所以很多人渴望自己對親朋好友一定做到“仁至義盡”,甚至還要求自己對所有人都做到這一點。

然而,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其實就是把你內疚的感受,轉嫁給了你的親人或其他人。

所以,我們不難看到,一些好得出奇的好人,卻讓我們避而遠之。因為我們不想承受他們強加給我們的巨大的內疚。並且,這樣的好人,因為他們離自己的內心太遠了,你會感覺很難和他們建立更深的關係,因為從不內疚的他們,仿佛有一道厚厚的牆壁把你和他隔開。

一個心理學家說,拒絕某一種情感的人,勢必會拒絕所有的情感。所以,那些從來都是“仁至義盡”的好人,因為他們拒絕了內疚,結果就是,他們也順帶著拒絕了所有的情感。

對他們而言,建立一個關係太可怕了。因為,若想深深地建立一個好的親密關係,必須要深深地付出,也必須要深深地接受。一個關係,就是在相互的付出和接受的循環中不斷發展的。假若一個人隻付出不接受,那麼他就不可能與人建立很深的親密關係。

由此,我們不難見到,那些特別“仁至義盡”的好人,他們在社會上會享有很高的聲望,但親人會對他們怨聲載道。如果你能深入地去看一下這些好人的生活,你會發現,親人抱怨他,並不是因為他太愛幫人以至於不顧家了,而是因為親人覺得離他很遠。

┣ 接受恐懼

與悲傷、憤怒和內疚一樣,恐懼也是一個非常不討人喜歡的情緒。並且,它比其他的負性情緒更令人討厭,因為它把我們打入了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

但是,最不討人喜歡的恐懼,其實具備著最重要的價值。隻有恐懼,才能強有力地打破我們的自戀狀態,告訴我們:你,真的很渺小;你,必須放棄一些虛假的自大,而去尋找真正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