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說出“我接受”,讓心靈回歸自由(2)(2 / 3)

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最令人討厭的恐懼,其實就是在警示我們,人啊,你不能自戀到以為一個人就OK了,你必須尋找你的另一半,必須和另外的存在建立起深深的情感關係。

假若你一直自大而孤獨,那麼恐懼就會一直襲擊你,直到你真正能聽懂恐懼的提示,並向關係順從為止。

┣ 接受關係

真而純的情緒,是源自當下的情緒,它在提示我們,你現在欠缺什麼,你現在應當彌補什麼。

由此,不管這真而純的情緒是什麼,我們都必須尊重它、接受它,並聽從它的指引,從而讓我們走上心靈成長之路。

也有一些沉溺性的、歇斯底裏的情緒,假若你經常失去控製地發泄情緒,那麼,這種情緒一般都是在提示你,你的過去大有問題,你的潛意識大有問題。並且,你的情緒一定是在玩刻舟求劍的遊戲,你現在發泄憤怒的對象,是被冤枉了的,你要回到船出發的源頭,到那裏去尋找答案。

自由與接受,看似是一對矛盾。因為我們一般的觀念會認為,自由是積極進取的,是展現自己的力量,而接受是消極的。但是,積極的自由觀很容易誇大個人的力量,而忽視我們存在的卑微性。

假若你明白了自己存在的卑微性,你會明白,你越懂得接受,你的心靈所享有的自由度就越高。

寬容自己,才能寬以待人

很多人生哲理,看起來很美,實際上很難做到,甚至做不到,因為超出了人類能力的範圍。

譬如,“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是被說得最多的人生哲理之一,然而幾乎沒有誰能做到這一點,因為,從心理學角度而言,人生宛如一個輪回,我們有一個相對固定的人格結構,也即我常寫的“內在關係模式”,這導致我們會不斷地在同一個地方摔倒。

並且,能在跌倒多次後斬斷這個輪回的,就已經可以說是英雄了,而能跌倒一次後就大徹大悟,此後再也不會在這個地方摔跤的人,隻怕就是神,而不再是人了。

再如,“理解萬歲”成了一句最響亮的口號,這也是因為,理解太難。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也屬於這一類看起來很美的人生哲理。這個哲理,違反了一個最基本的心理學道理:一個人外部的人際關係,是他的內在關係模式的展現。

按照這個道理,一個對自己太苛刻的人,很難做到寬以待人。相反,對自己苛刻的人,更可能的選擇,是挑剔別人。

明朝官員海瑞,以罕見的清廉聞名,他從不接受賄賂,一年隻買一次肉,就是母親生日的時候。

同時,海瑞也以苛刻著稱,他不僅苛刻地對待同僚,也苛刻地對待妻女。他的女兒5歲時,接了男仆遞來的一塊餅,海瑞知道後大發雷霆,認為女兒違反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法,所以他不想再認這個女兒,除非她再也不吃東西。結果,5歲的小丫頭果真整日涕泣而不吃東西,7天後被餓死。

正史上說,海瑞家人想盡辦法讓小女孩進食,但她拒絕,最終被餓死。野史中有人懷疑這一點,認為很可能是被海瑞活活餓死的,畢竟一個5歲小女孩,怎麼會有那麼強的意誌,能在7天內忍住可怕的饑餓感。

海瑞在中國曆史上並不孤單,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一些以極端清廉而聞名於世的官員,他們大多數都一樣很難容人。

這是因為,他們的內在關係模式就是一個“我”極端挑剔另一個“我”,所以他們才能做到對自己極端苛刻。當與別人相處時,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一樣會發揮作用,因此對自己苛刻的人多數也會對別人苛刻。

因為這一點,像張居正等以智謀著稱的人懂得,與其重用一個以道德而著稱的人,不如重用一個活得真實的人。

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中國,也適用於世界。

有一道著名的選擇題,說有以下三個人:

候選人A,有婚外情,是一個老煙鬼,每天喝8~10杯的馬丁尼酒,而且跟一些不誠實的政客有往來,還常谘詢占星學家;

候選人B,大學時吸過鴉片,每天傍晚要喝一品脫的威士忌,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起床,還有兩次被解雇的記錄;

候選人C,素食主義者,不抽煙,偶爾喝一點兒啤酒,沒發生過婚外情,還是一名受勳的戰爭英雄,並且在戰場上絕對堅強,不怕死,不怕疼。

在這樣的三個人中,你會選誰做領導人?

這個選擇題不新鮮了,相信很多人已知道不能選C,因為C是希特勒,而B是希特勒的死敵丘吉爾,A則是同時代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 羅斯福。

希特勒的確“嚴於律己”,但這是在極端暴虐的父親的棍棒下打出來的,這種過分的“嚴於律己”高道德標準的背後,藏著可怕的破壞力。相反,丘吉爾和羅斯福對自己是有一些縱容,但他們因而也能寬以待人,懂得包容其他人的脆弱。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很多。

一位太太,她說自己盡力做到最好,對丈夫、對孩子、對家人、對公婆和丈夫其他重要的親戚,她都盡力照顧。她看起來是在做一個聖人,但聖人在追求什麼結果呢?

她的一句話給出了答案。她說:“我已盡力了,要是我的家庭還有問題,那就不是我的責任,而是他(丈夫)的事了。”原來,她盡力做得完美,主要是為了把問題的責任推給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