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說出“我接受”,讓心靈回歸自由(4)(2 / 3)

擁抱真相隻是開始,整個心理治療過程可以說是三部曲,即理解、接受和改變。不要急著去改變,要給自己耐心,因為改變很難,一旦看到不能立即改變你會很容易急躁,你會質問自己,你為什麼還不改變?改變自己是生命最有價值的東西,不容易實現。

主持人:為什麼說這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武誌紅:佛教說輪回,你上輩子的“業”下輩子承擔。心理學也講輪回,就是小時候受過的苦,長大了又受一遍,一遍不夠,還要受許多遍,這是心理意義上的輪回。這個輪回就是命運。如果你改變了自己,就是斬斷了輪回。那些常打孩子的父母,你一問就會知道,他小的時候也是在挨打中長大的。這也是輪回,家族命運的輪回。這個輪回怎麼才能斬斷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從自己開始,把自己改變。不要指望改變老爸老媽,盡量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太指望改變老爸老媽,或因為童年的苦而嚴厲地怪罪他們,這其實也是在逃避。我們不能指責父母為什麼不斬斷他們的命運鏈條,我們隻能從自己開始,自己斬斷自己家族的命運鏈條。

┣ 家庭和諧了,社會自然也會和諧

主持人:你分析很多人與人之間的東西、人和社會的關係,很多時候都是從家庭出發的,是不是你認為這個和家庭的關係是很大的?

武誌紅:這是最核心的東西。我們現在常講和諧社會,但是和諧社會一定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和諧家庭。這是基礎,家庭和諧了,社會自然也會和諧。

網友:你有沒有想過做心理醫生?

武誌紅:想過,很早就有這個目標了,但現在想,可以再慢一點兒,因為現在做心理醫生和我的記者職業有所衝突,比方說做心理醫生要絕對保密。

網友:您身邊的同事(那些記者編輯)他們的心理有沒有什麼問題?我想廣州報業競爭這麼激烈,作為記者每天麵對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真有假,他們的人格會不會因此而變異,你有沒有為他們分析過?謝謝!

武誌紅:記者編輯的心理問題比較多,這是一個普遍現狀,我們報社還有其他媒體的同行有幾十人給我講過他們自己的心理問題。我覺得作為記者和編輯有很大的壓力,記者的工作中,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是揭黑,他們要麵對世界的黑暗,要揭黑是多數記者的一種使命感,但常揭黑,會令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更消極,而這消極也會傳染到他們自己身上,令他們出現比平常人更多的心理問題。

網友:武老師,我覺得“健康·心理”專欄裏的一些分析很透徹,我也學到很多關於心理方麵的知識,請問武老師有沒有打算把專欄裏的文章出成書呢?

武誌紅:我已出了兩本了,一本是《解讀“瘋狂”》,一本是《為何家會傷人》。《解讀“瘋狂”》是分析熱點新聞事件的,《為何家會傷人》是寫一般家庭的心理問題。

主持人:你這兩本書好像賣得非常好,接下來還有出書的打算嗎?

武誌紅:是的。兩本書的第一次印刷有1萬套,在一個半月內賣完,在心理學圖書銷售榜上,一個列第5,一個列第9,算是很不錯的成績,現在已開始第二次印刷。下半年還有兩本書,也是心理專欄的文章。

┣ 父母的控製欲會扼殺孩子的生命力

網友:我現在才22歲,但是已經對什麼事情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對生活也沒有什麼興趣,怎麼辦呢?

武誌紅:這是最重要的問題,因為缺乏細節,我難以斷言到底是什麼原因,但可能是這樣的情況,因為不是為自己而活,所以覺得無所謂。

說到這,我說一下存在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可以分析,為什麼有些人活得特別有精神,有些人活得沒意思。這可以用兩個字來解釋,這兩個字就是“存在”。什麼叫存在,就是我選擇,我活過,我按照自己的意誌為自己的生活作選擇,這就叫存在。哪怕你遭遇過很多挫折,但如果都是你選擇的,你就會有存在感,你就會有精神,會堅韌不拔。相反,有些人好像從來沒有做過錯誤的選擇,他們順利地生活了好多年,但這不是他們的選擇,而是父母、老師幫他們作的選擇。那麼,他們並不會覺得幸福,相反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有怎麼活過。

像布蘭妮·斯皮爾斯,她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她的核心問題就是缺乏存在感,她有那麼多唱片和財富,但這不是她的意誌的展現,是她媽媽意誌的展現,她是完成媽媽的使命。她的人生是媽媽的,而不是她的。她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事,可以概括為叛逆,就是對媽媽的意誌說不,要按自己的意誌生活。

今天我收到一個讀者的來信,他是一個小男孩,正念高三,準備出國。他的家庭條件非常好,但是他什麼事都不可以做主,都是父母安排好的,這讓他覺得活著很沒有意思,他想死,想自殺。並且,他有一個很特別的感受,他走路時常覺得好像不是自己的腿在走路,於是經常摔跤。這種身體反應,是他的心理的寫照,他覺得自己不是按自己的意誌而活著,反映在身體上,就是不是自己的雙腿在走路。這樣的孩子經常想到死,因為他們的確好像沒有活著,他們的精神生命,被控製欲望太強的父母給剝奪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