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網友:性格決定命運,關係決定性格,可是我覺得命運又決定關係,因為孩童的時候,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沒有辦法控製的。你認為是這樣嗎?
武誌紅:的確是。
主持人:這是宿命嗎?
武誌紅:可以說是,麵對宿命,隻能接受。你有這樣的爸爸媽媽,有這樣的家庭,你隻能接受,沒有絲毫的選擇權。但是,盡管父母不能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前麵也說到,這是我們生命最大的價值所在。你要想好好存在過一次,方法就是改變自己。
主持人:在你博客上麵有一個係列,是七篇文章,核心就是講要接受自己,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不願意接受自己。
武誌紅:這就是我所說的三部曲——理解、接受、改變。有的人不想麵對自己的內心,不想理解和接受自己,而想直接改變自己,但這樣做的時候,經常是沒有什麼效果的。我們必須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然後才能很好地改變自己。
主持人:有人說研究心理的人,通常把人性把世界都看透了,反而自己會失去很多樂趣,這個在你身上有沒有?我覺得你好像沒有。
武誌紅:的確,我沒有失去樂趣。心理學帶給我的快樂是比較多的,這種快樂來自兩點,第一點是好奇心,我總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比人性更複雜的東西了,了解人性的過程是一個特別有創造力的過程、特別有趣的過程。第二點,就是明白了一點,你對黑暗了解越來越多,對光明就越來越有信心。“一個人變成壞蛋,不是因為他天性就是這樣的,不是因為天性就是想幹壞事,而是因為他想幹好事,但是做不了。”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電影導演說過的一句話。這很容易理解,譬如我說我愛你,但是我沒有愛的能力,我隻好用病態的方式對你表達我的感情,但是你會覺得很煩,對我說你這個人怎麼會這麼糟糕,你怎麼就不能用正常的方式來對待我,其實我也想用好的方式贏得你的愛,但我就是做不到。
以前,我認為左右這個世界的是利益、貪婪,但現在我對心理學研究得越深,就越相信人們幹壞事通常是因為受了傷,這就是我在《解讀“瘋狂”》裏提到的:他們如此瘋狂是因為心靈曾經受傷。
網友:我怎樣才能給我5歲的兒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武誌紅:假設這位網友是一個媽媽,我想她這句話反映了兩點,第一點她非常焦慮,擔心自己不能給孩子一個好的童年;第二點是她有些自責,正在檢討過去對兒子不夠好。首先我想消除這位媽媽的焦慮,我想她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媽媽了,因為她願意麵對自己的問題,願意改變自己。
說到這兒,我特別想談談什麼樣的媽媽是好媽媽。大家不要迷信完美媽媽,所謂的完美媽媽一定是問題最大的,如果有哪個媽媽對別人說她是完美的,那你可以斷定她一定是最糟糕的媽媽。自詡完美的媽媽的確很辛苦,但她是在追求這樣一個境界:如果和孩子的關係中出了任何問題,那一定不是自己的問題,而一定是孩子的問題,因為她已盡心盡力了,所以她沒有任何責任了。你看,完美媽媽不過是一個媽媽逃避自己責任的借口而已。好的媽媽是這種:我隨時都願意承認我的教育有問題,承認我曾經對孩子做錯了一些事情,我願意承認我的錯誤,我還願意改善。
這個網友問這個問題,證明她有這個意願。我想對她說,不必苛求自己做完美父母,隻要做一個好父母就可以了,知錯改錯就可以。如果你自己曾經的確與孩子的關係有一些問題,那麼除了檢討外,也要對自己有所寬容。能寬容自己的媽媽,才不會苛求自己必須做一個完美媽媽,也就是那種問題很大的媽媽。
網友:別人覺得我是個條件不錯、頗有前途的人,但我好像患有社交恐懼症,才19歲就對生活心灰意冷,常常思考如果我死了會怎樣。
武誌紅:我們要分開兩點,一個是外在的條件,一個是內在的東西。很多人都把自己變得非常優秀,是為了克服內心的自卑。但優秀是外在的,即使真的變優秀了,內在的自卑也不會因此消失。我見過許多條件很優秀的人,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很低,與自己的外在條件不相符。這時,我們就要懂得,我們必須拋開外在的優秀,而去碰觸內在的自卑,對這個內在的自卑單獨做工作,令自己真正自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