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結語 給自己一個儀式,開始一段征程(2 / 3)

┣ 結婚需要儀式,做媽媽也需要

或許,你的學校沒有這樣的儀式。不過,一定也會有一些簡單的。譬如,你考上了大學,父母為你舉行一個家庭宴會,這不隻是在慶祝你的勝利,也是在提示你的轉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這個社會尤其缺乏這些成長的儀式,這會讓我們意識不到,自己已步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從而導致心靈的脫節。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阿蓮結婚了,她的婚姻儀式堪稱奢華,厚厚的幾本婚紗照也標誌著她的人生進入了新階段。她知道,自己結婚了,已是一個女人了。

後來,她和丈夫去了一個新城市,在那裏有了自己的家,不久以後還做了媽媽。但問題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媽媽了。她還覺得,自己是一個年輕女子,需要丈夫的關照和疼愛,需要豐富多彩的生活。但孩子奪走了丈夫一大部分關注,也極大地改變了她的生活。

有一年多時間,她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我已經是一個媽媽了。

最終,當孩子學會說話時,當孩子開口叫出第一聲“媽媽”時,她的內心才感受到巨大的震撼,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確是一個媽媽了。

如果,在剛生下孩子不久,就舉行一些簡單的儀式,她或許就不必非得等到孩子學會叫“媽媽”時才會真正有做媽媽的感受。

┣ 離開家是重要的成長儀式

前麵提到的W,盡管已28歲了,卻從來沒感受到,自己已是一個堂堂的男子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還沒有與父母分離過。不僅如此,他甚至都沒有自己獨立的空間。每天晚上回家後,父母都會過來一一向他訓話,詢問他的一切事情,好像他還是一個小孩子。

顯然,不僅W的內心與現實脫節,他的父母也與現實脫節,他們和W一樣,沒意識到W已是男子漢,需要獨立的空間,需要去外麵闖蕩。

W可做一個很簡單的儀式——至少有一段時間離開家,自己去外麵闖蕩。

這個儀式很重要,但常常被我們忽略,我有很多20多歲的廣州朋友,他們自出生到現在,一直沒離開過廣州,在廣州長大、讀書和工作,而且一直住在家裏。因為從未與家分離,他們都沒有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

如果離開家很艱難,那他們還可以做一件簡單的事情:給自己的臥室上一道鎖。這也是一種儀式,它是在告訴父母或其他家人,我已是一個獨立的人了,我需要自己的空間,你們要進入我的空間前,請先給我打招呼。

W沒有這樣做,他覺得這是對父母的冒犯。於是,每天晚上回到家,他的父母常常不打招呼就推開他的房門,想看看他在做什麼。這有鮮明的象征意義:父母可隨意侵入他的心理疆界,他根本無權擁有自己的隱私空間。

┣ 我們的心靈需要一個“瓦爾登湖”

失戀了,我們拒絕接受這個事實,於是心理上仍與過去藕斷絲連,但這種沉溺妨礙了自己的成長。這時,你可以給自己舉行一個儀式,告別這一切。

親人突然去世,你不能承受這一打擊,於是否認親人已經離去的事實,仍給他留一個房間,吃飯時給他留一雙筷子、一隻碗,每天晚上和他對話……就好像他仍然活著一樣。這種沉溺令自己深陷痛苦而不能自拔。那麼,我們可以舉行一個鄭重的儀式,提醒自己,他的確已經離去。

儀式隻是為了告別,而不是為了忘卻,因為事實一旦發生,就注定是我們命運中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接受這一部分,忘卻既不能真正做到,也不利於心靈的康複。

這也是儀式的一個含義。儀式隻是一道門,這道門,把我們的人生路劃分成兩段,前一段屬於過去,後一段屬於未來,但門仍是通的,屬於門那邊的過去並未消失。也就是說,它隻是一個象征,在提示我們,轉變已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