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太子英明!(1 / 2)

天剛蒙蒙亮,紫禁城的午門外已經站滿了各階官員。

今日是早朝時間。

早朝並不是每天都開,而是有固定召開日期的,規定是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這三個逢五的日子才會召開早朝。

雖不是天天召開,但早朝其實並不輕鬆。

為了確保按時參加早朝,大臣們必須午夜時分起床,穿戴妥當之後,便趕往午門集合。大約淩晨三點左右,大臣們開始陸陸續續抵達午門外,在此等候。

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就要排好隊伍。站隊也是有規矩的,官階高的在先,低的在後,文臣一列,武將一排。到淩晨五點左右鍾聲響起宮門開啟時,百官依次進入,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準備早朝。

整個大明,能夠堅持天天開早朝的皇帝隻有兩位,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末代皇帝朱由檢……

……

奉天殿。

“……雙因子考核製度,便是將供奉一分為二,其一為保健因子,即基礎部分,這一部分供奉,按月按量按品階發放,跟以往的供奉一般無二。”

“其二為激勵因子,此部分供奉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朝廷對各藩王的考核進行發放,有功者,優秀者多得,合格者少得,較差者不得,有過者甚至可以罰其供奉。”

“如此一來,不思進取,碌碌無為的藩王隻能拿基礎部分的供奉和品階,而奮發向上,與國有功的藩王則可以拿到更多的供奉和更高的品階……”

朱元璋的話音落地,朝堂上眾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均是一副震驚的表情。

朱元璋的封王戍邊之策,曾在朝堂上引發熱議。

但隨著朱元璋的雷霆手段,迅速被壓了下去,無人敢再非議。

沒想到,此時竟又有人出來提及此事。

不過……

這份奏折提出的對藩王管理之策,倒是讓在場的所有大臣耳目一新。

而且細細一想,好像還真可行!

越想,就越覺得可行!

皇上的封王戍邊之策,這在曆史上早就已經出現過好幾次的削藩困難,藩王作亂的情況,這也是群臣反對的主要原因。

但是現在,奏折中提出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策略,這相當於一刀切了世襲罔替的這個已經被前麵好幾個朝代淘汰了的政策,從而直接甩掉可供養藩王這個尾大不掉的包袱。

緊接著的雙因子考核製度,更是設置得精妙。

一來,可以進一步控製藩王的財政支出,極大的增加了朝廷財政的彈性。

二來,對於藩王那邊,可以說完全被朝廷拿捏住了,原本穩穩到手的俸祿直接被砍了一半,另外一半還要去和其他藩王競爭才能得到,當然,這對於有能力者,有誌報國者是好事,因為他們可以拿得更多。

大家都是經年老臣,一個個跟人精似的,自然是一點就通。

“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說說看。”

朱元璋的話,讓奉天殿中眾臣表情各異。

有交頭接耳者,有閉目沉思者,亦有有暗中觀察者。

好一會。

目前在皇上麵前春風得意的胡惟庸站了出來,道:“皇上,臣鬥膽請問,這是誰的奏折?”

朱元璋淡淡的瞥了胡惟庸一眼,反問道:“誰的折子,影響你的看法嗎?”

“嗬,這倒沒有。”

胡惟庸尷尬一笑,皇上不說,但其實他心裏也已有猜測。

對於皇上封王之策反對得最厲害的,就是劉基所領導的監察院的禦史言官們,此次恐怕又是哪個不怕死的言官遞上的折子。

不過,這個法子倒是出乎他的意料,頗有些見地。

沉吟片刻,胡惟庸道:“說實話,雙因子考核製度,臣從未見過也從未聽過此法,臣以為,此法表麵上是促使藩王之間競爭,但實則是在削藩。”

“皇上英明神武,隻要皇上在,一切都不會有問題,隻是一旦……,大明的後世的君王恐怕難保一定會有像皇上這般的魄力和威望,到時候是否會引起各大藩王的不滿?”

胡惟庸的話剛落地,戶部尚書呂昶便站了出來。

“胡參政此言差矣!”

呂昶元官出身,為人耿直,有學識,善理財,隻聽呂昶道:“古語雲,天道酬勤,故勤勞者多的,有功者多得,天經地義,無可厚非,大家皆為皇室宗親,朝廷公平以待,何來不滿一說?”

聽罷,朱元璋不動聲色,隨後看向最前排默不作聲的李善長。

“李相,你怎麼看?”

李善長連忙出列,斟酌片刻,道:“臣以為……此法有利亦有弊,胡參事有胡參事的憂慮,呂尚書有呂尚書的道理,老臣愚鈍,一時間也厘不清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事關皇室宗親萬年之大事,老臣不敢妄言,還請皇上乾綱獨斷,老臣聆聽教誨!”

李善長說了等於沒說的話,讓朱元璋眉頭微微一皺。

這李善長現在是越來越老狐狸了。

不過李善長年歲漸高,如此這般自保,想得個安樂晚年,也實屬正常,所以朱元璋也沒有發作,而是對一旁的朱標,道: